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變(1 / 3)

4.分工思想

中國古代已有勞動分工的思想。如戰國墨子提出,“譬如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墨子·耕柱》)孟子則主張實行社會分工,在《滕文公上》中提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的思想。

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1.柏拉圖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Plato,約BC427年—BC347年)在《理想國》(The Republic)一書中提出專業化和分工原理。柏拉圖指出,應根據公民個體的能力和自身的特質確定一項最適合的工作,這項工作應能體現公民的個性並發揮他最大的潛能。由於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每個人的性格和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每個人適合於不同的工作,由此構成一個具有較強異質性的職業群體。柏拉圖認為,社會階層可劃分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統治者有兩種:一種是護國者,由士兵或職業軍人構成;另一種是社會或國家的管理者,柏拉圖稱其為哲學王。普通人是被統治者,主要從事各種一般職業,包括農夫、木匠、鐵匠、牧羊人、建築工人、紡織工人、鞋匠等。柏拉圖的社會分工實際上屬於職業分工,在柏拉圖的眼中,這種分工是符合正義原則的,不僅可以使公民個人的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且可以使社會財富達到最大化。

2.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體係的創立者,在1776年發表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又稱《國富論》)中,他第一次分析了勞動分工的經濟效益。斯密認為分工的好處主要有三點:

(1)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

(2)分工可以減少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而損失的時間;

(3)分工可以使專門從事某項作業的勞動者提高勞動技能,並有利於促進工具的改進和機器的發明。

斯密還提出了“生產合理化”的概念,指出價值高的機器,在用舊以前所做的工作應能賺回本金,並至少能提供正常利潤,這實際上提出了投資效率的問題,是斯密對工業管理思想的一大貢獻。

斯密在研究經濟對象時,提出了“經濟人”的觀點,即經濟現象是具有利己主義的人們所進行的活動而產生的。斯密認為,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個人利益,但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即“利己主義”)必然受到他人的利己主義的限製,這就迫使每個人必須考慮和兼顧他人的正當利益,由此產生了共同利益,進而形成總的社會利益。所以,社會利益正是以個人利益為立足點的。“經濟人”的觀點後來成為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理論基礎。

4.分工思想

中國古代已有勞動分工的思想。如戰國墨子提出,“譬如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墨子·耕柱》)孟子則主張實行社會分工,在《滕文公上》中提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的思想。

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1.柏拉圖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Plato,約BC427年—BC347年)在《理想國》(The Republic)一書中提出專業化和分工原理。柏拉圖指出,應根據公民個體的能力和自身的特質確定一項最適合的工作,這項工作應能體現公民的個性並發揮他最大的潛能。由於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每個人的性格和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每個人適合於不同的工作,由此構成一個具有較強異質性的職業群體。柏拉圖認為,社會階層可劃分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統治者有兩種:一種是護國者,由士兵或職業軍人構成;另一種是社會或國家的管理者,柏拉圖稱其為哲學王。普通人是被統治者,主要從事各種一般職業,包括農夫、木匠、鐵匠、牧羊人、建築工人、紡織工人、鞋匠等。柏拉圖的社會分工實際上屬於職業分工,在柏拉圖的眼中,這種分工是符合正義原則的,不僅可以使公民個人的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且可以使社會財富達到最大化。

2.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體係的創立者,在1776年發表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又稱《國富論》)中,他第一次分析了勞動分工的經濟效益。斯密認為分工的好處主要有三點:

(1)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

(2)分工可以減少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而損失的時間;

(3)分工可以使專門從事某項作業的勞動者提高勞動技能,並有利於促進工具的改進和機器的發明。

斯密還提出了“生產合理化”的概念,指出價值高的機器,在用舊以前所做的工作應能賺回本金,並至少能提供正常利潤,這實際上提出了投資效率的問題,是斯密對工業管理思想的一大貢獻。

斯密在研究經濟對象時,提出了“經濟人”的觀點,即經濟現象是具有利己主義的人們所進行的活動而產生的。斯密認為,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個人利益,但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即“利己主義”)必然受到他人的利己主義的限製,這就迫使每個人必須考慮和兼顧他人的正當利益,由此產生了共同利益,進而形成總的社會利益。所以,社會利益正是以個人利益為立足點的。“經濟人”的觀點後來成為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理論基礎。

3.查爾斯·巴貝奇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是英國的數學家、發明家和科學管理的先驅。在1832年發表的《論機器與製造業的經濟》(On the Ey of Maery and Manufactures)一書中,巴貝奇進一步發展了亞當·斯密關於勞動分工的思想。巴貝奇指出,勞動分工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原因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