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的語言情境具有很強的形象性,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致,從而使他們積極思考,樂於寫作。

一次作文課上,我創設了一個交際需要的情境:

師:同學們,一位著名的演講家要到監獄給服刑的罪犯做報告,引導他們認真改造,重新做人。但開場時如何稱呼這些罪犯呢?演講家遇到了難題。

師:假如我就是這個演講家。一開始,我想稱呼罪犯為“同誌們”,以此來鼓勵鼓勵他們,行嗎?

生:不同意,他們與您不是同誌,現在他們正在改造,也不算同誌。

師:如果稱他們為同誌,我也就成了……

生:您這樣稱呼他們等於把自己當成罪犯了。(笑)

師:的確如此。那我幹脆實事求是地稱呼他們“罪犯們”,行嗎?

生:這樣不尊重人,會讓他們產生反感,也不利於改造。

師:對呀!到底該怎樣稱呼呢?演講家遇到了難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助演講家嗎?

(學生興趣倍增,躍躍欲試)

師:好,請你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你認為合適的稱呼。

生:(寫後)稱呼“你們好”、“大家好”、“各位好”都行。

生:叫“男女老少好”。

生:稱呼“朋友們”,和他們交心。

生:叫“同胞們”,都是中國人。

生:叫“同類們”。(眾笑)

師:隻剩下區別於動物的“人”啦!不合適。(笑)

生:稱呼“先生、女士”、“在座的”、“兄弟姐妹”都行。

師:好的,大家的積極性真高!

生:老師,演講家最後確定的稱呼到底是什麼呢?

師:演講家最後稱呼他們“暫時的失足者,有希望的改造者,未來的自由人”。

(學生掌聲響起)

通過創設這個交際需要的情境,學生很快進入到角色中,極易產生興趣,有了愛寫的欲望,語言訓練得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