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其規則。因爲我住在“鄉下”,沒有TRPG書在身邊,隻能翻翻雜誌了。
——真是不錯的企畫啊。
乙一:後來還讀了山本弘先生的『銀河漂流記』(サイバーナイト―漂流·銀河中心星域),第一次讀科幻,就被作品裏銀河係中心部隊返回地球的漫漫征程的情節迷住了。自此,我懷著相當奇妙的心情,陸陸續續讀了不少SF小説。另外,麻生俊平先生(日本小説家。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係文藝專業。1990年以具有SF風格的冷硬偵探小説『港·町·藍調』[ポート·タウン·ブルース]進入第2屆長篇幻想小説大獎最終決選而正式出道。其作品多為帶有幻想和科幻色彩的輕小説,以青年層為描寫對象,文體質樸清新,同時兼具社會批判性。——譯註)的『ザンヤルマの剣士』,在我16至18歲的時候完完全全征服了我。主人公矢神遼是個高中生,有著足以征服世界的強大力量,不過像「新世紀福音戰士」裏的真嗣那樣的作戰形式,讓我不是很適應。而且原作文字的基調很質樸潤暢,這個係列我真的喜歡,自己和父母家中的書架上都收齊了全套。第一次寫小說,應該就是閲讀輕小說的時候。在那之後,閲讀對象就以推理小説和桃莉·海頓(Torey Hayden,1951—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大學講師、作家。生於蒙大拿州利文斯通。以記錄與殘疾兒童、福利院孤兒的交流心得的紀實文藝作品『她隻是個孩子』著稱於世。——譯註)居多了。
【輕小說之外的閲讀】
——你是指桃莉·海頓的『她隻是個孩子』(One Child,1980)?
乙一:不止這部,『別人的孩子』(Somebody Else’s Kids,1981)、『籠中孩子』(Murphy’s Boy,1983)、『另一個孩子』(Just Another Kid,1988)、『被稱作老虎的孩子』(The Tiger’s Child,1995)等等,我都看了。裏麵用孩子們的語言,講述著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而且都是真人真事喲。也正是因爲這種真實感,當我讀完整個係列的時候,寂寞橫生。
——嗯,一度成為話題呢。類似的書跟著出了不少。
乙一:還讀了『它——一個男孩的名字』(A Child Called It,1995)(本書分三部,描寫了一個從五嵗開始慘遭母親虐待,而深知其不幸的父親和鄰居竟放任惡行發生的受虐兒的痛苦人生經歷。作者戴夫·佩澤[Dave Pelzer]。——譯註),也蠻喜歡的。此前我在接受某雜誌采訪的時候,曾提到過桃莉·海頓的書,有位讀者好像讀了那篇報道,並向我指出「與乙一先生相似呢」,說不定我確實有向桃莉·海頓學習文章寫法。
——學習了哪些部分呢?
乙一:寫作技巧吧。其作很注重章法方麵的變化,尤其是結尾的時候,往往能營造出如眼前般真實的閲讀環境。我經常使用這種方法。
——對了,你方才不是說還讀了大量推理小説麽?
乙一:是啊。大概在我17歲的時候。因爲試玩遊戲「鎌鼬之夜」(かまいたちの夜,這是1994年11月超級任天堂推出的一款多機種遊戲,由我孫子武丸腳本、麻野一哉監督。因爲作品大賣,其續作不斷。漢化版本譯作『恐怖驚魂夜』。——譯註)的關係,遊戲玩家向我推薦了我孫子武丸老師(1962年生於兵庫縣,原名鈴木哲,京都大學推理研究會出身,綾辻行人的後輩。1989年以速水三兄妹為主角的『8的殺人』受島田莊司推薦而出道,並於同年再發表同係列的『0的殺人』。1990年,相繼發表了速水係列的第三部作品『梅比烏斯的殺人』及另一係列、以木偶和腹部師為主角偵探的『木偶在暖桌下推理』,而木偶係列還包括1991年的『木偶在遠足中推理』和『木偶不眠』這兩部。另外還有一些重要的非係列作如1990年的『偵探電影』、1992年的『殺戮之病』和1995年的『腐蝕之街』等。——譯註)的『殺戮之病』(殺戮にいたる病,日本推理小説史上的“新本格”異作。全無早期作品的幽默風味,代之以極富現實、醜惡的感覺,用近乎變態的筆法向讀者展示了一種別樣的震撼。——譯註)。自此開始到處借閲推理小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