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見李治芳心暗許,透入命運的第一縷光芒(2 / 3)

媚娘便將其中原委說了,哪知徐惠嫣然一笑:“既然如此,咱們何不去弘文館親眼看看?”

“那怎使得?”弘文館在皇城以南,後妃不能涉足。

徐惠卻神秘兮兮道:“我自有辦法……”

正說話間就聽外麵一陣喧嘩,宮人宦官都往外擁,媚娘一見這陣勢便知皇帝駕到,也趕忙出大殿,湊到眾才人堆裏齊呼萬歲。

李世民卻根本不瞧她們一眼,隻顧著囑咐陳玄運:“朕先去弘文館,眾將若進來,你便讓他們進殿落座,朕不會耽誤太久。”

“陛下!”徐惠滿麵春風從人堆裏擠出來。

“你怎麼也在這兒?”李世民自然不知她來尋媚娘說話。

徐惠翩翩萬福:“臣妾正有一事請求陛下。”

“你這鬼精靈又有什麼事?”

“臣妾想隨陛下到弘文館看看。”

李世民不禁蹙眉:“那裏豈是你去的地方?”

徐惠又湊前幾步,便似小囡撒嬌般央求道:“聽說新科進士皆是文苑奇才,妾想見識一下。”

李世民也笑了:“我倒忘卻,你是宮中的女學士,不過……”

“我遠遠躲在後麵,不叫他們看見。”

“也罷,隨你便好了。”李世民也不計較了,先行往南而去。

徐惠滿麵喜色,快步走到媚娘身前,一把攥住她手,喬模喬樣道:“媚兒姐姐,陪我一同去好嗎?”

媚娘暗笑,原來這便是徐惠的妙計,忙痛快答應,牽著手便走。在場的宦官宮女雖多,可誰也不敢阻攔,連陳玄運也隻是無奈地搖了搖頭。

弘文館位於太極殿以東、左延明外,緊鄰門下省。此館建於武德四年,儲藏典籍圖書,設直學士和校書郎,是朝廷學術之地,有時也在此舉行宴會,獎賞登科之士。

科舉製創於隋代,可真正推廣卻是在李世民登基後,增加科目,擴寬錄取名額,懷才之士無不大悅;此番主持科考的秘書郎上官儀就是貞觀元年的進士,相貌堂堂文采超群,常為李世民起草詔書,有“貞觀第一才子”的美譽。

媚娘牽著徐惠的手,悄悄跟在李世民和眾宦官身後,離得甚遠便聽到一陣清雅脫俗得樂曲。這些年在尚儀局畢竟沒有白混,她立刻就聽出了這是《休和樂》,是太子舉酒之樂!

媚娘心頭莫名其妙地一陣悸動,又看到那個人——兩年未見他早已今非昔比,個子長高,身材也不那麼單薄了,換上了太子的明黃色衣袍,坐在正席之上,正在向眾人敬酒。不過他的臉龐依舊俊美而稚嫩,雙目依舊清澈而憂鬱,雖然他當了儲君、娶了妃子,骨子裏卻還是那個溫順的男孩。

“有沒有你妹婿?”徐惠的問話打斷了媚娘的思緒。

“哦?”媚娘臉上一陣羞紅,“我也不知,從沒見過。”她忙把目光從李治身上移開,暗自提醒自己來此的目的。

徐惠沒在意她的失態,隻道:“留心聽,或許聖上會問他們名字。”

隨著宦官一聲“皇帝駕到”的呼喊,李治就似被針紮了一般急忙站起來,陪同賜宴的兩位大臣也趕緊起身施禮——一位是身居宰執的中書令馬周,另一位便是上官儀。

本次科舉錄進士、明經等共二十四位,是開國以來錄取人數之最,這不僅是太平日久崇詩尚禮的結果,更因為剛剛改易太子,故而大開隆恩收攏才士,激勵讀書人效力朝廷之心。

對這些登科舉子而言,得太子賜宴已屬榮幸,能見到皇帝更是做夢都夢不到,紛紛大禮參拜。李世民也不落座,笑嗬嗬道:“諸位快請平身,今天是爾等登科吉日,朕是來賀喜的。”李治早不聲不響斟了小半杯酒,湊到父皇身邊,李世民接過酒祝願道,“爾等皆是才智廣博、百裏挑一之士,今後身入廟堂當上效社稷、下恤黎民,共創不朽功業。”

“謝陛下。”眾舉子一齊謝恩,將飽含皇恩的禦酒飲下。

李世民也把那小半杯酒喝了,轉而對上官儀道:“有勞愛卿引薦一番,朕很想認識一下他們。”

上官儀領命,走到眾人身前,從右至左,先進士後明經,將二十四位登科之士一一引薦,每介紹到一人,那人便向前一步跪拜叩首。這幫人同年登科卻也有老有少,有的已兩鬢花白,有的剛過舞象之年,有的來自名門舉止灑脫,有的出身寒微略顯扭捏。

這種介紹對李世民沒什麼意義,中舉之人初授官不過是七八品,皇帝平時根本見不到他們;但對這幫人而言卻是莫大榮幸,若皇帝能記住自己名字,對仕途大有好處。

李世民明白他們心思,又欲激勵他們上進,所以聽得很認真,而遠處的媚娘聽得更仔細。因為離得遠,她簡直是豎起耳朵努力在聽,待上官儀將二十四人介紹完,卻沒有郭孝慎,不禁搖頭歎息。

“很好。”李世民卻很滿意,“隻要爾等多加勤勉,公正為官,朕必不負爾等忠心。”這都是場麵話,說完便要走了。哪知正要轉身之際,卻有個洪亮的聲音道:“陛下親臨勉勵,臣感恩甚深,願賦詩一首頌陛下聖德。”

“哦?”李世民放眼望去,見一人趨步出列——此人年約三旬,身高七尺,麵如堆瓊,眉若雁翼,睛若點漆,鼻若懸膽,唇若塗朱,三綹胡須如油梳墨染一般烏黑閃亮,好一副英俊相貌!

“你是……進士李義府?”李世民方才就注意到此人,不僅因為長得俊,更因他那副笑容實在令人難忘——嘴角微微上翹,兩頰隱隱露出一對酒窩,雙目瑩瑩既熱情又不失矜持,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親切和善。

那人見皇帝已牢牢記住自己名字,格外歡喜:“微臣確叫李義府。陛下博聞強記真天神也!”此言雖因驚喜而發,卻未免有些誇張。

不過這諂媚之言卻被他親切的笑容所淡化,李世民倒覺很受用,又問:“你是隴西人還是趙州人?”

李義府依舊在笑,卻略帶一絲苦澀:“臣是瀛州饒陽人。”同樣姓李,李與李卻大不相同。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自魏晉以來就是名門望族,在五姓七望之列,瀛州李家卻籍籍無名。按老規矩,即便考上科舉寒族子弟也不及名門子弟的官職優厚,前途甚是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