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集體領導製”的政治優勢(1 / 3)

正是出於“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考慮,毛澤東創意性地提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領導的製度,形成了以他為首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他也創意性地提出了“大權獨攬,小權分散;黨委決定,各方去辦;辦也有決,不離原則;工作檢查,黨委有責” 的領導核心原則。(《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8年1月11日),見逄先知、金衝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768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正是出於“中國問題的關鍵在於共產黨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鄧小平:《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1990年12月24日),見《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36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的考慮,鄧小平才格外強調“屬於政策、方針的重大問題,國務院也好,全國人大也好,其他方麵也好,都要由黨員負責幹部提到黨中央常委會討論,討論決定之後再去多方商量,貫徹執行”(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穩定,中國大有希望》(1989年9月4日),見《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31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的集體領導原則,並創意性地提出黨的領袖是集體,采取了集體選擇、集體交班、集體接班的製度安排。

正是出於“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的考慮,江澤民提出了“要靠製度、靠法治,而歸根到底要靠高素質的能經得起各種考驗的人”,“特別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的同誌們”,才能保證我們的社會主義江山永不變色,保證黨和國家永遠興旺發達。(參見江澤民:《通報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講”情況的講話》(2000年1月20日),見《江澤民文選》,第2卷,556~55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堅持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民主集中製原則(參見江澤民:《通報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講”情況的講話》(2000年1月20日),見《江澤民文選》,第2卷,57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使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領導機製更加科學、更加高效、更加完善。

也正是出於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考慮,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製度”,“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製度。科學的領導製度是黨有效治國理政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和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又要發揮這些組織中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委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參見《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2009年9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在領導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治理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製”,形成了以集體分工協作、集體交接班、集體學習、集體調研和集體決策五大機製為支撐的黨和國家集體領導機製,從製度上保證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正確領導,進而保證了中國共產黨決策的科學和高效。

正是出於“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考慮,毛澤東創意性地提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領導的製度,形成了以他為首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他也創意性地提出了“大權獨攬,小權分散;黨委決定,各方去辦;辦也有決,不離原則;工作檢查,黨委有責” 的領導核心原則。(《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8年1月11日),見逄先知、金衝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768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正是出於“中國問題的關鍵在於共產黨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鄧小平:《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1990年12月24日),見《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36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的考慮,鄧小平才格外強調“屬於政策、方針的重大問題,國務院也好,全國人大也好,其他方麵也好,都要由黨員負責幹部提到黨中央常委會討論,討論決定之後再去多方商量,貫徹執行”(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穩定,中國大有希望》(1989年9月4日),見《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31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的集體領導原則,並創意性地提出黨的領袖是集體,采取了集體選擇、集體交班、集體接班的製度安排。

正是出於“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的考慮,江澤民提出了“要靠製度、靠法治,而歸根到底要靠高素質的能經得起各種考驗的人”,“特別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的同誌們”,才能保證我們的社會主義江山永不變色,保證黨和國家永遠興旺發達。(參見江澤民:《通報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講”情況的講話》(2000年1月20日),見《江澤民文選》,第2卷,556~55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堅持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民主集中製原則(參見江澤民:《通報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講”情況的講話》(2000年1月20日),見《江澤民文選》,第2卷,57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使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領導機製更加科學、更加高效、更加完善。

也正是出於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考慮,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製度”,“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製度。科學的領導製度是黨有效治國理政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和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又要發揮這些組織中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委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參見《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2009年9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在領導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治理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製”,形成了以集體分工協作、集體交接班、集體學習、集體調研和集體決策五大機製為支撐的黨和國家集體領導機製,從製度上保證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正確領導,進而保證了中國共產黨決策的科學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