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熟慮、

秘而不宣的既定意圖。我們麵臨的世界,或者說,主宰我們命運的世界,它

把自己的一切想法都集中在追求一個太平盛肚的偶像上,它對青年一代是不

喜歡的,說得更透徹一點,它對青年一代始終抱著懷疑。對自己有條不紊的

“進步”和秩序感到沾沾自喜的市民社會宣稱,在一切生活領域中從容不迫

和中庸節製是人的唯一能見成效的品德,所以,任何要把我們引導向前的急

躁都應該避免。奧地利是由一位自發蒼蒼的皇帝統治著和由年邁的大臣們管

理著的一個古老的國家,是一個沒有雄心壯誌的國家,它隻希望能防止各種

激烈的變革,從而保住自己在歐洲範圍內的安然無恙的地位。而年輕人的天

性,就是要不斷進行迅速、激烈的變革。因此他們也就成了一種令人憂慮的

因素,這種因素必須盡可能長時間地被排斥在外或者壓製下去。所以國家根

本沒有打算要使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過得愉快。我們應該通過耐心的等待才

能得到任何形式的升遷。由於這種不斷的往後推移,因此年齡也就像今天一

樣完全要用另一種標準來衡量。那時候,一個十八歲的中學生就像一個孩子

似地被對待,如果當場抓住他在吸煙,就要受到懲罰,如果他因要解手而想

要離開課椅,就得畢恭畢敬地先舉手。不過話又要說回來,在那個時候,縱

然是一個三十歲的男子漢,也還會被看作是一隻羽毛未豐的小鳥呢,而且即

便到了四十歲,也還被認為不足以勝任一個負責的職位。所以,當有一次三

十八歲的古斯塔夫馬勒爾被任命力皇家歌劇院院長時,好象發生了一樁驚

人的意外事件:這樣一個首屈一指的藝術機構競托付給一個“如此年輕的人”

(他們完全忘記了莫紮特在三十六歲,舒伯特在三十一歲就已經完成了自己

的作品)——維也納全城的人都為之詫異,竊竊私語。這種不信任感—把

每一個年輕人視為“不完全可靠”—在當時遍及所有的社會階層。我父親

在他的商行裏就從未接待過一個年輕人,而且誰不幸看上去顯得特別年輕,

那麼他就得到處克服那種不信任感。於是,產生了一種今天幾乎不能理解的

風氣:年輕,處處成為升遷的障礙;年老卻成了有利條件。而在我們今天這

個完全變了樣的時代裏,四十歲的人幹事的時候,願意讓人看上去象是三十

歲似的;六十歲的人願意自己像四十歲似的。今天,到處推崇年輕、活力、

幹勁、自信;而在那個太平年代,任何一個想要進取的人,為了使自己顯得

年老一些而不得不想盡各種辦法打扮自己。報紙上宣傳介紹怎樣加速長胡須

的方法。剛剛從醫學院畢業的二十四五歲的年輕醫生都已蓄起大部胡須和戴

上金絲邊眼鏡,盡管他們的眼睛根本沒有這種需要,之所以這樣做,僅僅是

為了給第一批病人留下“有經驗”的印象。男人們都穿長長的黑色小禮服,

步履從容穩重,而且可能的話,挺起一個微微凸出的圓肚子,以體現那種刻

意追求的老成持重。有虛榮心的人,都竭力裝作自己已脫離那種被人視為靠

不住的青年時代,至少在外表上要這樣。我們在中學六、七年級的時候就已

不願意再背中學生的書包,而願意用公文包,為的是不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中

----------------------- 頁麵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