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聰明的裁決(1 / 1)

一個聰明的裁決

《塔木德》上有這樣一則故事:

所羅門時期的某個安息日,有3個猶太人來到耶路撒冷,由於身邊帶錢過多不方便,大家商議將各自帶的錢埋在一塊,然後就出發了。結果,其中有個人又偷偷溜回來,將錢挖走了。

第二天,大家發現被盜了,便猜想一定是自己人所為,但又沒有證據證明是哪個人所為,於是,3人便一起去素以斷案英明的所羅門王那裏,請求仲裁。

所羅門王了解事情經過後,什麼話也沒問,隻是說:“這裏恰好有道題解不開,請你們3位聰明人幫忙解一下,然後我再為你們裁決。”

問題是這樣的:有個姑娘曾答應嫁給某男,並訂了婚約。但不久以後,她又愛上了另一個男子,於是她便向未婚夫提出解除婚約。為此,她還表示,願意付給未婚夫一筆賠償金。但這個男青年無意於賠償金,痛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由於姑娘很富裕,不久又被一個老頭拐騙了。後來,姑娘對老頭說:“我以前的未婚夫不要我的賠償金就和我解除了婚約,所以,你也應該如此待我。”

於是,老人也同樣答應了她的要求。

所羅門講完故事後,詢問那3個人:姑娘、青年和老頭,誰的行為最值得讚揚?

第一個人認為,男青年能夠不強人所難,不拿一點賠償金,其行為可嘉。

第二個人認為,姑娘有勇氣和未婚夫解除婚約,並要和真正喜愛的人結婚,其行為可嘉。

第三個人說:“這個故事簡直莫名其妙,那個老頭既然為了錢才誘拐姑娘的,可為什麼又不拿錢放她走了呢?”

這時,所羅門王大喝一聲:“你就是偷錢的人!”

然後,他才解釋道:“他們兩人關心的是故事中人物的愛情和個性,而你卻隻想到錢,肯定你是小偷。”

如果按現在的審判程序來看,所羅門王的斷案方法難免有些主觀武斷,但他用旁敲側擊、轉移視線的方法來突擊窺測罪犯的心理,也有其一定的道理。第三個人問得確實合乎邏輯,但所羅門正是借悖謬來洞察人的心理,那兩個人都被故事轉移了視線,說明其心裏很坦然,唯獨第三個人卻隻注意錢,這豈不是和偷錢有關係?

解決問題的時候思路必須靈活,當采取直接的方法。有困難的時候,就要考慮采用旁敲側擊、迂回曲折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