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琦走後,班裏又從國外回來一個叫依歡的同學。因為是從國外回來的,依歡的父母並不太認同國內的那些課外班,主張讓孩子自由成長。於是,女兒又和依歡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常常在大人的帶領下去滑冰、遊泳、爬山、旅遊。寒暑假,我和依歡的媽媽會帶著兩個姑娘去遠途旅遊,如東北的冰雪之旅和海南島的春體驗等。
後來,班裏其他孩子也加入到我們組織的活動中,三五家的集體出遊也是常有的。我們曾經組織過四個家庭一起去雲南過春節,也組織過七個家庭去廬山過暑假,也有過三個家庭一起去山西蟒河的經曆,星期天的郊遊更是非常頻繁。幾個家庭一起出去旅遊,孩子因為有同齡的夥伴,會玩得很高興。在徹底放鬆的玩耍中,孩子的友誼變得更加牢固。小學時候跟女兒一起玩的孩子,大多成了她的“鐵哥們兒”,至今一直保持著聯係。如今獨門獨戶的樓房裏出來的孩子,能夠成為“鐵哥們兒”是非常難得的。
那時候,我們家住得離學校近,女兒便時常會在放學後把同學領回家,一起在我們家寫作業,有時小朋友也會在我們家吃過晚飯後才回家。有幾個小朋友因為經常在我家吃飯,特別喜歡我做的山西風味的麵條,來了會直接提要求:“阿姨,咱們今天吃麵條吧!”看到孩子在一起玩得高興,學習效率也高,我便很樂意服務。孩子經常在一起,我也收獲了友情,和好幾位家長成了親密朋友。
由於為女兒提供了跟各類小朋友接觸的機會,女兒的交往能力和組織能力也逐漸建立起來。低年級的時候,若周末有活動,都由我來聯係家長、確定遊玩的內容和地點,後來就變成了女兒直接給同學打電話,組織同學進行活動。在學校裏,女兒也積極參加班級的各類活動,被老師稱為“好幫手”。
“缺少同伴比考試不及格更加可怕”,一位教育專家曾經這樣講過,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孩子的成長就是社會化的過程,而與人交往的能力更是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的基礎。作為家長,我們更多地看到,在社會上“混”得比較好的人,往往是那些人際交往能力強的人。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卻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甚至是極其關鍵的一個部分。
現在的孩子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有限。很多家庭要麼是獨生子女,要麼隻有兩個孩子,城市裏的樓房住宅結構又很獨特。如果是獨生子女,回到家關起門來,孩子麵對的就隻有父母,而父母的嬌寵是無論如何也代替不了同伴之間平等的關係的。這是因為,同齡夥伴之間的交往更加平等,而且孩子的個性各不相同,在與各種性格的小朋友打交道的過程中,他也能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培養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的良好品德,學會辨別好壞、美醜等,形成基本的個性特征。
美琦走後,班裏又從國外回來一個叫依歡的同學。因為是從國外回來的,依歡的父母並不太認同國內的那些課外班,主張讓孩子自由成長。於是,女兒又和依歡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常常在大人的帶領下去滑冰、遊泳、爬山、旅遊。寒暑假,我和依歡的媽媽會帶著兩個姑娘去遠途旅遊,如東北的冰雪之旅和海南島的春體驗等。
後來,班裏其他孩子也加入到我們組織的活動中,三五家的集體出遊也是常有的。我們曾經組織過四個家庭一起去雲南過春節,也組織過七個家庭去廬山過暑假,也有過三個家庭一起去山西蟒河的經曆,星期天的郊遊更是非常頻繁。幾個家庭一起出去旅遊,孩子因為有同齡的夥伴,會玩得很高興。在徹底放鬆的玩耍中,孩子的友誼變得更加牢固。小學時候跟女兒一起玩的孩子,大多成了她的“鐵哥們兒”,至今一直保持著聯係。如今獨門獨戶的樓房裏出來的孩子,能夠成為“鐵哥們兒”是非常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