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責任心(1 / 2)

回來後,女兒在我們家的“BBS”上寫了這樣的話:

爸爸、媽媽:

我錯過了美琦的歡送派對,也錯過了或許是最後一次和美琦遊泳的機會。我很難過,我想大哭一場。美琦到了那個學校要補一年的課,你說美琦哪兒還會有閑工夫去玩、去遊泳呢?這樣一來我根本沒機會跟她玩了。

在這段話的後麵,她還畫了三個哭得非常傷心的哭臉。

我看了女兒寫的文字和圖畫,覺得非常對不起女兒,於是我這樣回複她:

親愛的辰辰:

看了你上麵的話,我心裏也非常難過,也許媽媽這一次真的錯了,不該讓你去做那可惡的英語測試……

在回複中,我還跟女兒講了人生難免會遇到需要做選擇的時候,而且每次選擇都會有得有失。為此,我們專門為女兒和美琦作了補救,在假期裏約美琦和另外一個小朋友到我們家玩了一天。後來真如女兒所預料的,美琦轉學後,她們就很少有機會約到一起玩耍了。

現在想想,我當時真的沒有認真考慮女兒的需求,隻是用家長的“淫威”使孩子聽從了我的安排,問題看似解決了,負麵情緒卻壓在了女兒的心裏。多虧了我家的“BBS”,讓我及時了解了女兒的真實想法,如果不能及時對孩子進行疏導和補救,就無意中傷害了她。

有了這一次的教訓,我們家在做關於女兒的決定前,都要先征求她的意見,達成一致才去實施。尤其是遇到兩件事情或者幾件事情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都會盡量讓女兒去做選擇。這樣做,不僅是尊重,也讓她在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中學會為自己負責。

孩子的一生將會走進一個又一個的關係係統。一出生,他就進入家庭係統,上幼兒園時就進入學校係統,將來他還會走入社會這個更大的係統。在大部分時間裏,他都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培養孩子,不僅是使孩子成為能為自己負責的人,也要使孩子能夠考慮他人、考慮自己所在的集體,成為具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記得在“非典”過後,班主任老師讓孩子們出一期“非典時期我的非常生活”的板報。女兒和另外三個小朋友組成了板報小組,決定在周六完成。周五他們在學校做了詳細的分工,出校門的時候還約好第二天上午九點在學校門口集合,一起去出板報。結果,九點的時候女兒準時到了學校門口,卻不見其他人的蹤影。打電話聯係,負責寫字的那位小朋友在路上,負責帶照片的小朋友還在睡覺,最重要的是那位負責帶彩紙的同學,她不顧同學們約好的事情竟隨媽媽去了姥姥家。彩紙就是他們要做的板報的底版,整個板報是要在彩紙上進行寫、畫並貼上照片的,沒有彩紙,其他的工作就沒有辦法進行。但是那個小朋友已經去了姥姥家,沒有辦法再回學校。結果,板報沒有按時完成,大家一起受到老師的批評,班集體的榮譽也受到了影響。

回來後,女兒在我們家的“BBS”上寫了這樣的話:

爸爸、媽媽:

我錯過了美琦的歡送派對,也錯過了或許是最後一次和美琦遊泳的機會。我很難過,我想大哭一場。美琦到了那個學校要補一年的課,你說美琦哪兒還會有閑工夫去玩、去遊泳呢?這樣一來我根本沒機會跟她玩了。

在這段話的後麵,她還畫了三個哭得非常傷心的哭臉。

我看了女兒寫的文字和圖畫,覺得非常對不起女兒,於是我這樣回複她:

親愛的辰辰:

看了你上麵的話,我心裏也非常難過,也許媽媽這一次真的錯了,不該讓你去做那可惡的英語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