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同生同死的經曆讓兩個人看到現實的殘忍,不再苛求心靈的契合,隻是明白了孤獨的可怕、伴侶的重要。在轟轟烈烈的香港淪陷背景下,愛情落地,繁華盡去,算計沒有了市場,調情沒有了對手。兵荒馬亂的年代,天長地久的一切遙不可及,“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本就是戰爭時代平凡男女的夢想。愛情終究淪為親情了。他們進入到平凡的煙火生活。然而本性難移,最後的結局就像一團鬱結著的雲霧,久久散不去的還是蒼涼的味道。胡蘭成評價道:“她的《傾城之戀》裏的男女,漂亮機警,慣會風裏言,風裏語,做張做致,再帶幾分玩世不恭,益發幻美輕巧了,背後可是有著對人生的堅執,也竟如火如荼,惟像白日裏的火山,不見焰,隻見是灰白的煙霧。他們想要奇特,結局隻平淡的成了家室,但是也有著對於人生的真實的如泣如訴。”

在這場傳奇中,野火花也結束了開花的季節,歸於沉寂,終結了一個花開的輪回。

冬季的晴天也是淡漠的藍色。野火花的季節已經過去了。《傾城之戀》

同樣的鳳凰木,在《連環套》裏卻是貧窮辛勞、窮鄉僻壤的廣東農村裏的典型風景,在女主人翁霓喜的記憶裏是關聯著饑餓、挨打的成長經曆,反襯著的是她惶恐、無助、絕望的心境:

水鄉的河岸上,野火花長到四五丈高,在烏藍的天上密密點著朱砂點子。終年是初夏。初夏的黃昏,家家戶戶站在白粉牆外捧著碗吃飯乘涼,蝦醬炒蓊菜拌飯吃。豐腴的土地,然而霓喜過的是挨餓的日子,采朵草花吸去花房裏的蜜也要回頭看看,防著腦後的爆栗。

野火花高高開在樹上,大毒日頭照下來,光波裏像是有咚咚的鼓聲,咚咚舂搗著太陽裏的行人,人身上粘著汗酸的黑衣服;走幾裏路見不到一個可說話的人,悶臭了嘴……

大樹上高高開著野火花,猩紅的點子密密點在魚肚白的天上。《連環套》

這個從小就被收養,作為長大後拿來販賣的女奴,噩夢般的童年記憶裏沒有愛的體驗,隻有挨打挨餓的感覺。少女時期被賣給印度商人,隻被當成幹活生育的工具,她急切地想要找到在這個世界上的立足之地,義無反顧地,不計後果地為自己的歸屬感作一次次徒勞的抗爭。生活卻如此不堪,下死勁去抓住的物質、地位等,以她不善算計的智商,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卻是抓得越緊,失得越快越徹底,疑忌與自危使她成為頑強的潑辣的原始女人,脾氣、行為偏激古怪。一次又一次被包養的厄運是連環套式的悲劇,她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隻能在呼天搶地中一次又一次徒勞地被命運嘲弄,直到年老色衰。而命運並不罷休,她13歲的女兒又要麵臨同樣的連環套似的宿命。她是典型的張愛玲筆下那些“不明不白、猥瑣、難堪、失麵子的屈服,然而到底還是淒涼的”人物。(《傳奇》再版的話)

一場戰爭,同生同死的經曆讓兩個人看到現實的殘忍,不再苛求心靈的契合,隻是明白了孤獨的可怕、伴侶的重要。在轟轟烈烈的香港淪陷背景下,愛情落地,繁華盡去,算計沒有了市場,調情沒有了對手。兵荒馬亂的年代,天長地久的一切遙不可及,“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本就是戰爭時代平凡男女的夢想。愛情終究淪為親情了。他們進入到平凡的煙火生活。然而本性難移,最後的結局就像一團鬱結著的雲霧,久久散不去的還是蒼涼的味道。胡蘭成評價道:“她的《傾城之戀》裏的男女,漂亮機警,慣會風裏言,風裏語,做張做致,再帶幾分玩世不恭,益發幻美輕巧了,背後可是有著對人生的堅執,也竟如火如荼,惟像白日裏的火山,不見焰,隻見是灰白的煙霧。他們想要奇特,結局隻平淡的成了家室,但是也有著對於人生的真實的如泣如訴。”

在這場傳奇中,野火花也結束了開花的季節,歸於沉寂,終結了一個花開的輪回。

冬季的晴天也是淡漠的藍色。野火花的季節已經過去了。《傾城之戀》

同樣的鳳凰木,在《連環套》裏卻是貧窮辛勞、窮鄉僻壤的廣東農村裏的典型風景,在女主人翁霓喜的記憶裏是關聯著饑餓、挨打的成長經曆,反襯著的是她惶恐、無助、絕望的心境:

水鄉的河岸上,野火花長到四五丈高,在烏藍的天上密密點著朱砂點子。終年是初夏。初夏的黃昏,家家戶戶站在白粉牆外捧著碗吃飯乘涼,蝦醬炒蓊菜拌飯吃。豐腴的土地,然而霓喜過的是挨餓的日子,采朵草花吸去花房裏的蜜也要回頭看看,防著腦後的爆栗。

野火花高高開在樹上,大毒日頭照下來,光波裏像是有咚咚的鼓聲,咚咚舂搗著太陽裏的行人,人身上粘著汗酸的黑衣服;走幾裏路見不到一個可說話的人,悶臭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