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羅

夾道的矮樹上,大朵白花開得正香,橢圓形的花瓣,也許就是白玉蘭,但是她有次聽人說是曼陀羅花——仿佛隻有佛經裏有?

如果在校園裏,就在那黃昏的曼陀羅花徑上散步。《同學少年都不賤》

曼陀羅,茄科曼陀羅屬植物,有草本也有木本,又叫洋金花、大喇叭花等,英文Datura、Jimsonweed、Angel’s trumpet(天使的號角),全株劇毒,有麻醉迷幻作用。曼陀羅也是著名的佛教植物,梵文Mandala,佛說法時天生曼陀羅花。《廣群芳譜》記載:“曼陀羅花,一名風茄兒,一名山茄子,《法華經》言,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又道家北鬥有陀羅使者,手執此花,故後人因以名。”三國時華佗發明麻沸散,其主要有效成分就是曼陀羅。曼陀羅花盛放一樹,別有一番旖旎的風采。花大,型如長長大喇叭亦似百合,花瓣如絲絨般滑膩,有白色、黃色、紫色、粉紅等多種顏色,有單瓣也有複瓣,果實球形,上麵密布堅硬短刺,熟的時候四瓣裂開,中有黑色種子。亦舒寫過小說《曼陀羅》:“那兩盆花高三米左右,葉子如絲絨般滑膩,花朵大而潔白,像隻漏鬥,花瓣展開如美麗的襯裙。”“曼陀羅,女人都是曼陀羅。”也許有些女子宛如曼陀羅,遠觀賞心悅目,卻隻能遠觀而不能近褻玩焉,曆史上所謂的紅顏禍水大抵如是。

此外,山茶花也有別名曼陀羅,英文名Camellia,山茶科山茶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色翠綠,四季常青,品種繁多,花大色豔,大都為紅色或粉紅,白色以及紅白雜色,從單瓣到複瓣均有,亦有黃色金色茶花,花期長久,陸遊有:“雪裏開花到春晚,世間耐久孰如君。”《群芳譜》:“山茶一名曼陀羅樹,以葉類茶,又可作飲,故得茶名。”蘇州拙政園裏有十八曼陀羅花館,栽植茶花中的極品“十八學士”,明末清初吳偉業《詠拙政園山茶花》:“豔如天孫織雲錦,赬如姹女燒丹砂。吐如珊瑚綴火齊,映如淩朝霞。”清·蔣吟秋:“梅村詩好久留傳,拙政山茶寫筆顛,十八曼陀羅尚在,寶珠色相永春妍。”金庸《天龍八部》裏構建了一座種植收集茶花的曼陀山莊,借段譽之口介紹了茶花諸多品種如“十八學士”“美人抓破臉”“紅妝素裹”“滿月”“倚欄嬌”等,展現了茶花之美,令人歎為觀止。山茶花以雲南所產者最為有名,稱之為“滇茶”。

《同學少年都不賤》作於20世紀70年代,主要內容是展現恩娟、趙玨之間幾十年的情誼滄桑。杜甫《秋興八首》第三詩中有“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張愛玲改“多”字為“都”字。當年的少年同學起點一樣,都在上海的一家教會學校讀書,趙玨的家境還好過恩娟,而後因緣際會,各人都有各人的發展,各人都走上不同的道路。走過萬水千山,各有悲歡,恩娟過得得意,趙玨混得落魄,同學之間對於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差別那種微妙的比較、嫉妒和委屈使得兩人產生隔閡,友誼變淡,相忘於江湖也許是最好的結局。“都不賤”就是誰也不比誰差,誰也沒必要去評價別人的成就,而實際上,能做到嗎?趙玨對待恩娟的心理是嫉妒夾雜著自卑,但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這種心態,她想方設法自我安慰,找到恩娟不足的地方——她沒有真正戀愛過,以此使她心理獲得短暫的平衡,而實際上還是沒有釋懷,到底意難平。看到恩娟在《時代》周刊上登的她在總統遊艇上的照片,還是那麼風光無限,“那雲泥之感還是當頭一棒,夠她受的”。張愛玲在小說中閑閑地寫了幾筆:“趙玨無不寒酸的總結出來:人窮了就隨便說句話都要找鋪保。這還是她從小的知己朋友。”“她姨媽從前在她家裏就見到恩娟,也跟他母親一樣沒口子稱讚,現在卻搖頭笑道:‘這股子少年得意的勁受不了!’趙玨笑了,覺得十分意外。她還以為是她自己妒忌。”對於同性之間的情愫、妒忌感受描寫非常深刻諷刺,行文簡潔、意境蕭索,關於植物的描寫也是枯瘦簡單,一筆帶過,是張愛玲後期作品的風格。分析其描寫“夾道的矮樹上,大朵白花開得正香,橢圓形的花瓣”,此花是茶花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