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意向中,植物是龐大的一群。將美女比作名花,名花比作美女,名花美女互相映襯,這是我國古典文化的一大傳統。花草和女子的互喻,在大眾的觀念裏根深蒂固,這和女子在曆史語境中的地位分不開。古代女子居於深閨,與植物有著類似的觀賞意義。
文人對人和植物的類似意象也多有闡述,如三毛寫過:“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張愛玲也將自己比喻成植物,在《寫什麼》中,她寫道:“但是我認為文人該是園裏的一棵樹,天生在那裏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長,眼界越寬,看得更遠,要往別處發展,也未嚐不可以,風吹了種子,播送到遠方,另生出一棵樹,可是那到底是很艱難的事。”她在《談看書》裏曾說到她對原料即事實本身的喜愛,因為那裏麵有一種人生味,“而這種意境像植物一樣嬌嫩,移植得一個不對會死的”。她以《浮花浪蕊》為題目,寫的是離鄉背井的孤身女子,如浪上的浮花身不由己。她以《花凋》為名,痛惜川娥的死亡宛如花落,她將花也憐儂韓邦慶的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改寫成國語版本,另起名為《海上花》,分為《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兩部分。《〈海上花〉的幾個問題——英譯本》序中寫道:“在楔子中,作者花也憐儂夢見自己在海上行走,海麵上鋪滿了花朵——很簡單的譬喻,海上是‘上海’二字顛倒,花是通用的妓女的代名詞。在他的夢裏,耐寒的梅花,傲霜的菊花,耐寂寞的空穀蘭,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反倒不如較低賤的品種隨波逐流,禁不起風浪顛簸,害蟲咬齧,不久就沉淪淹沒了。”著名翻譯家傅雷以“迅雨”筆名發表了《論張愛玲的小說》,稱讚張愛玲的小說是“一個低氣壓的時代裏,文藝園地裏探出頭來的奇花異卉”。
對於植物和人物的比喻、象征等,在張愛玲的筆下多有信筆拈來的神來之筆,別出心裁,且不做作,令人歎服,她寫蘇青:“心境好一點的話,不論在什麼樣的患難中,她還是有一種生之爛漫。多遇見患難,於她隻有好處;多一點枝枝節節,就多開一點花。”(《我看蘇青》)她寫自己筆下人物的構思:“我平常看人,很容易把人家看扁了,扁的小紙人,放在書裏比較便利。‘看扁了’不一定發現人家的短處,不過是將立體化為平麵的意思,就像一枝花的黑影在粉牆上,已經畫好了在那裏,隻等用墨筆勾一勾。”(《我看蘇青》)她寫沙灘上的感覺:“那口渴的太陽汩汩地吸著海水,漱著,吐著,嘩嘩的響。人身上的水分全給它喝幹了,人成了金色的枯葉子,輕飄飄的。流蘇漸漸感到那奇異的眩暈與愉快。”(《傾城之戀》)她寫薇龍:“她靜靜的靠在百葉門上,那陽台如果是個烏漆小茶托,她就是茶托上鑲嵌的羅鈿的花。”(《沉香屑第一爐香》)她寫蕊秋:“不知道為什麼那麼怕碰那手上的手指,橫七豎八一把細竹管子。”(《小團圓》)她寫範柳原:“雖然夠不上稱著美男子,粗枝大葉的,也有他的一種風神。”(《傾城之戀》)她調侃:“雜種人因為自卑心理,都是一棵棵多心菜。”(《浮花浪蕊》)
在眾多的意向中,植物是龐大的一群。將美女比作名花,名花比作美女,名花美女互相映襯,這是我國古典文化的一大傳統。花草和女子的互喻,在大眾的觀念裏根深蒂固,這和女子在曆史語境中的地位分不開。古代女子居於深閨,與植物有著類似的觀賞意義。
文人對人和植物的類似意象也多有闡述,如三毛寫過:“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張愛玲也將自己比喻成植物,在《寫什麼》中,她寫道:“但是我認為文人該是園裏的一棵樹,天生在那裏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長,眼界越寬,看得更遠,要往別處發展,也未嚐不可以,風吹了種子,播送到遠方,另生出一棵樹,可是那到底是很艱難的事。”她在《談看書》裏曾說到她對原料即事實本身的喜愛,因為那裏麵有一種人生味,“而這種意境像植物一樣嬌嫩,移植得一個不對會死的”。她以《浮花浪蕊》為題目,寫的是離鄉背井的孤身女子,如浪上的浮花身不由己。她以《花凋》為名,痛惜川娥的死亡宛如花落,她將花也憐儂韓邦慶的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改寫成國語版本,另起名為《海上花》,分為《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兩部分。《〈海上花〉的幾個問題——英譯本》序中寫道:“在楔子中,作者花也憐儂夢見自己在海上行走,海麵上鋪滿了花朵——很簡單的譬喻,海上是‘上海’二字顛倒,花是通用的妓女的代名詞。在他的夢裏,耐寒的梅花,傲霜的菊花,耐寂寞的空穀蘭,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反倒不如較低賤的品種隨波逐流,禁不起風浪顛簸,害蟲咬齧,不久就沉淪淹沒了。”著名翻譯家傅雷以“迅雨”筆名發表了《論張愛玲的小說》,稱讚張愛玲的小說是“一個低氣壓的時代裏,文藝園地裏探出頭來的奇花異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