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戀

華服以外,是美食,“食色,性也”,美食有深深的地域痕跡,張愛玲筆下的美食別具特色,散落在書裏的角落裏,每每收拾起,親切而悵惘。還有那些與植物有關的風俗習慣,是曆史文化的一部分,世易時移,也許已經快失落了。

如她所說,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找尋實際的人生。人生的所謂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幹的事。普通的場景,小小的細節在她筆下有著豐富的感受和別致的情趣,非凡的才情表現在對生活細節的眷愛的情緒上,例如她筆下的美食比喻:

翠綠的燈籠椒,一切兩半,成為耳朵的式樣,然後掏出每一瓣裏麵的籽與絲絲縷縷的棉毛,耐心地,仿佛在給無數的小孩挖耳朵。 《太太萬歲》題記

作為家庭主婦,對於這樣的描摹一笑而領會之。燈籠椒大個,美貌卻不辣,富含維生素,生吃、作為配菜點綴均是清爽醒目。

俄國禮拜堂的尖頭圓頂,在似霧非霧的牛毛雨中,像玻璃缸裏醋浸著的淡青的蒜頭。

有一天,一隻母雞四顧無人,竟飛到桌上來,噠噠噠啄著那粉紫臉盆上的小白花,它還以為是一粒粒的米。《異鄉記》

以下展現張愛玲筆下與植物相關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