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史蛔蟲生活史包含成蟲、蟲卵、幼蟲3個階段。人是蛔蟲的唯一宿主,成蟲寄生於小腸,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在土壤中未受精卵不能發育,受精卵經3周蛻1次皮發育為感染期卵。感染期卵隨汙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腸,在小腸內孵出幼蟲,幼蟲鑽進腸壁,隨血流經肝、心到達肺,穿破肺泡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在此經2次蛻皮後,沿支氣管、氣管逆行至咽部,隨人的吞咽動作而入消化道,在小腸裏再蛻1次皮,發育為成蟲。自人體感染蟲卵到蟲卵發育為成蟲需60~75天。蛔蟲在人體內的壽命為1年左右。
【致病性】蛔蟲的幼蟲和成蟲均可對宿主造成損傷,表現為機械性損傷、變態反應、營養不良及宿主腸道功能障礙等。
【病變特點】
幼蟲引起的病變幼蟲在肺裏移行和發育的過程中,可引起蛔蟲性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哮喘或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感染嚴重的病例,幼蟲可經血循環侵入腦、肝、脾、腎、眼、甲狀腺等器官,引起異位寄生,甚至有幼蟲通過胎盤侵入胎兒寄生的報道。
成蟲引起的病變成蟲是蛔蟲的主要致病階段。成蟲在空腸寄生奪取宿主的營養,造成腸黏膜損傷,導致消化不良和營養吸收障礙,引起營養不良。蛔蟲變應原被人體吸收後,可引起蕁麻疹、結膜炎等變態反應。蛔蟲有鑽孔習性,鑽入開口於腸管的管道可引起嚴重並發症,如引起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膽囊炎、蛔蟲性胰腺炎、蛔蟲性肝膿腫、蛔蟲性闌尾炎。蛔蟲穿破腸壁進入腹腔可引起腸穿孔和腹膜炎,病死率可達15%。蛔蟲鑽孔產卵於腸腔外,可引起蛔蟲卵性肉芽腫。大量蟲體纏結成團可引起蛔蟲性腸梗阻,再並發腸扭轉、腸套疊和腸壞死。膽道內蟲體死亡後可形成結石,引起膽石症。蛔蟲所到或寄生之處周圍組織,一般呈現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症反應。
蛔蟲卵性肉芽腫蛔蟲鑽孔產卵於腸腔外,可引起蛔蟲卵性肉芽腫。腸腔外蟲卵的來源有以下幾種情況:①蛔蟲寄生的腸壁有微小穿孔時,蛔蟲卵從腸腔經由穿孔處腸壁進入腹腔引起肉芽腫;②膽道蛔蟲病時,膽管壁有微小穿孔,蛔蟲卵由穿孔處膽管壁進入周圍組織引起肉芽腫,這兩種情況下,肉芽腫組織中蟲卵數量比較少,肉芽腫病灶也較小;③雌蟲的部分蟲體經穿孔處腸壁鑽入腹腔產卵,然後又退回腸腔,以此引起腹腔蛔蟲卵性肉芽腫或肝內蛔蟲卵性肉芽腫。此種肉芽腫多見於兒童,肉芽腫中蟲卵數量較多,肉眼觀察肉芽腫結節大小不等,小者為粟粒結節,大者結節可達數厘米,臨床易與結核性腹膜炎、膿腫或腫瘤病變混淆。顯微鏡觀察,組成肉芽腫的成分為蟲卵、多核巨細胞、彌漫浸潤的嗜酸性粒細胞或嗜酸性小膿腫、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增生的纖維組織等,各種成分或彌漫分布,或形成肉芽腫結節。病變組織中多核巨細胞吞噬、包圍蟲卵的現象隨處可見。蟲卵呈卵圓形,卵殼淺黃色或淡藍色,具折光性,蟲卵內含有一個未分裂的卵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卵殼與卵細胞之間為空白區。病灶中各種成分比例不盡一致,病變新舊程度不盡一致,這與蟲卵的數量、病變時間長短有關係。
生活史蛔蟲生活史包含成蟲、蟲卵、幼蟲3個階段。人是蛔蟲的唯一宿主,成蟲寄生於小腸,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在土壤中未受精卵不能發育,受精卵經3周蛻1次皮發育為感染期卵。感染期卵隨汙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腸,在小腸內孵出幼蟲,幼蟲鑽進腸壁,隨血流經肝、心到達肺,穿破肺泡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在此經2次蛻皮後,沿支氣管、氣管逆行至咽部,隨人的吞咽動作而入消化道,在小腸裏再蛻1次皮,發育為成蟲。自人體感染蟲卵到蟲卵發育為成蟲需60~75天。蛔蟲在人體內的壽命為1年左右。
【致病性】蛔蟲的幼蟲和成蟲均可對宿主造成損傷,表現為機械性損傷、變態反應、營養不良及宿主腸道功能障礙等。
【病變特點】
幼蟲引起的病變幼蟲在肺裏移行和發育的過程中,可引起蛔蟲性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哮喘或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感染嚴重的病例,幼蟲可經血循環侵入腦、肝、脾、腎、眼、甲狀腺等器官,引起異位寄生,甚至有幼蟲通過胎盤侵入胎兒寄生的報道。
成蟲引起的病變成蟲是蛔蟲的主要致病階段。成蟲在空腸寄生奪取宿主的營養,造成腸黏膜損傷,導致消化不良和營養吸收障礙,引起營養不良。蛔蟲變應原被人體吸收後,可引起蕁麻疹、結膜炎等變態反應。蛔蟲有鑽孔習性,鑽入開口於腸管的管道可引起嚴重並發症,如引起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膽囊炎、蛔蟲性胰腺炎、蛔蟲性肝膿腫、蛔蟲性闌尾炎。蛔蟲穿破腸壁進入腹腔可引起腸穿孔和腹膜炎,病死率可達15%。蛔蟲鑽孔產卵於腸腔外,可引起蛔蟲卵性肉芽腫。大量蟲體纏結成團可引起蛔蟲性腸梗阻,再並發腸扭轉、腸套疊和腸壞死。膽道內蟲體死亡後可形成結石,引起膽石症。蛔蟲所到或寄生之處周圍組織,一般呈現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症反應。
蛔蟲卵性肉芽腫蛔蟲鑽孔產卵於腸腔外,可引起蛔蟲卵性肉芽腫。腸腔外蟲卵的來源有以下幾種情況:①蛔蟲寄生的腸壁有微小穿孔時,蛔蟲卵從腸腔經由穿孔處腸壁進入腹腔引起肉芽腫;②膽道蛔蟲病時,膽管壁有微小穿孔,蛔蟲卵由穿孔處膽管壁進入周圍組織引起肉芽腫,這兩種情況下,肉芽腫組織中蟲卵數量比較少,肉芽腫病灶也較小;③雌蟲的部分蟲體經穿孔處腸壁鑽入腹腔產卵,然後又退回腸腔,以此引起腹腔蛔蟲卵性肉芽腫或肝內蛔蟲卵性肉芽腫。此種肉芽腫多見於兒童,肉芽腫中蟲卵數量較多,肉眼觀察肉芽腫結節大小不等,小者為粟粒結節,大者結節可達數厘米,臨床易與結核性腹膜炎、膿腫或腫瘤病變混淆。顯微鏡觀察,組成肉芽腫的成分為蟲卵、多核巨細胞、彌漫浸潤的嗜酸性粒細胞或嗜酸性小膿腫、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增生的纖維組織等,各種成分或彌漫分布,或形成肉芽腫結節。病變組織中多核巨細胞吞噬、包圍蟲卵的現象隨處可見。蟲卵呈卵圓形,卵殼淺黃色或淡藍色,具折光性,蟲卵內含有一個未分裂的卵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卵殼與卵細胞之間為空白區。病灶中各種成分比例不盡一致,病變新舊程度不盡一致,這與蟲卵的數量、病變時間長短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