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依據
中醫的飲食禁忌基本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中藥的性味不同,食物和藥有相同的寒熱涼溫四性,酸甘苦辛鹹五味,因此,患者的飲食必須溫涼得體,五味協調,這樣五髒才能各得其所。中醫根據病症的內在根源——寒熱虛實、陰陽偏性,結合食物的五味四氣、升降沉浮等特性加以沴斷。因此,中醫判斷食物之間的飲食宜忌,主要遵循以下幾個依據:
依據一 根據食物的性能
食物的性能是指食物的性質和功能,稱之為食性、食氣、食味。各種食物由於其所含的成分不同,對人體的作用也隨之不同。中醫學通過幾幹年的不斷實踐,將食物的各種性能加以歸納,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論。中醫所提倡的“藥食同源”,食物的性能理論在許多方麵與藥物的性能相一致,食物同樣也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理論。
食物的四氣
食物具有寒、熱、涼、溫等四種不同的屬性,其中寒與涼為同一性,寒衷於涼;溫與熱屬同一性,熱衷於溫。食物的四氣是食物功能的基礎,也是飲食禁忌理論的基礎來源。
食物的五味
食物具有的辛、甘、酸、鹹、苦等五種不同的味道。與中醫的五味理論相同,不同的味道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食物的升降沉浮
食物的升降浮沉是反映食物作用的趨向性,其升降浮沉作用於其本身的性味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將在食物的飲食禁忌中詳細講述。
食物的歸經
食物的歸經是把食物的作用範圍與人體髒腑經絡聯係起來,以明確指出食物對於機體某髒某腑其經絡所起的主要或特殊作用。利用歸經理論,可以達到良好的食療效果和治療目的。歸經理論也是飲食禁忌理論的基礎之一。
依據二 根據食物的配任共係
食物都有其特性,將它們配合食用時,會產生各種各樣奇妙的變化。經過適當的配伍,不僅可以滿足食物養生的需要,更可以適應複雜的病情,提高食療的效果,還可以消除或減輕其中某些食物的副作用;若配伍不恰當,則有可能降低食物的作用和效果,並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食物相使
兩種食物配合食用時,以一種食物為主,另一種食物為輔,以提高主要食物的作用。這時配伍的兩種食物的性能不一定相同。
食物相須
性能作用相似的兩種食物配合食用時,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其功效。
食物相惡
兩種食物配伍時,一種食物能降低另一種食物的作用,甚至相互抵消。
食物相反
兩種食物配伍時,能產生一種毒性反應或不良反應。此為食物禁忌中最嚴重的一種。
依據三 根據人體差異
體質是人體稟賦與先天,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在人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形態和生理功能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這種特性往往決定了人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產生病變類型的傾向性,它反映體內的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髒腑盛衰所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而飲食是調整病理體質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體質類型,可根據食物的寒熱溫涼、升降沉浮、歸經以及他們對髒腑的具體作用,調整飲食。持之以恒,以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