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至於諺雲:“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麵,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宴,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亦快士也。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銓衡選舉,非複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當爾之時,誠駑材也。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以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注釋】

貴遊子弟:無官職的王公貴族叫貴遊,這裏泛稱貴族子弟。

著作:著作郎之省稱,古代官名。三國魏明帝始置,屬中書省,掌編纂國史。其屬有著作佐郎(後代或稱佐著作郎)、校書郎、正字等。晉元康中改屬秘書省,稱為大著作。唐代主管著作局,亦屬秘書省。宋元因之,惟宋別有國史院,故著作郎僅參與彙編“日曆”(每日時事)等。明代廢。

體中何如:當時書信中的客套話,這裏是指這些貴遊子弟,無才無學,僅僅能寫一般問候起居的書信而已。

長簷車:一種用車幔覆蓋整個車身的車子。

跟:穿著(鞋),趿。高齒屐:一種裝有高齒的木底鞋。

棋子方褥:一種用方格圖案的織品製成的方形坐褥。

憑:倚,靠。隱囊:靠枕。

明經:通曉經術。以明經取士,由來已久。

顧:同“雇”。答策:即對策。

三九:即三公九卿,封建王朝執掌中央政權的高級官員。

快士:優秀人物。

銓衡:衡量,品評。

曩:過去。

鹿獨:顛沛流離的樣子。

【譯文】

梁朝全盛時期,那些貴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以至當時有諺語說:“登車不跌跤,可當著作郎;會說身體好,能做秘書長。”這些貴族子弟沒有一個不以香料熏衣,修剃臉麵,塗脂抹粉的,他們出入乘長簷車,走路穿高齒履,坐在織有方格圖案的絲綢坐褥上,倚著五彩絲線織成的靠枕,身邊擺的是各種古玩,進進出出,從容自若,看上去就像神仙一般。到明經答問求取功名的時候,就雇人頂替自己去應試;參加三公九卿的宴會時,他們就借別人之手來幫自己作詩。在那種時候,他們倒也像個人物。等到動亂來臨,朝代更替之後,負責考察選拔官吏的,不再是過去的親信;在朝中執掌大權的,再不見舊日的朋友。這時候,這些貴族子弟們想依靠自己,又一無所長,想在社會上發揮作用,又沒有本事。他們隻能身穿粗布衣服,賣掉家中的珠寶,失去華麗的外表,露出本來的真麵目,就好像沒有樹葉的枯木,又像即將幹涸的河流。他們在亂軍中顛沛流離,輾轉於荒溝野壑之中。在這種時候,這些貴族子弟就成了實實在在的蠢材。而那些有學問有手藝的人,走到哪裏都可以安居。自從兵荒馬亂以來,我見過不少俘虜,有些人雖然世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於懂得《論語》、《孝經》,還可以給別人當老師;有些人雖然是世代相傳的世家子弟,但由於不會書寫,最終淪為耕田養馬的平民。由此看來,怎麼能不努力學習呢?如果能保持有幾百卷書,就是再過一千年,也不會淪為貧賤之人。

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至於諺雲:“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麵,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宴,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亦快士也。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銓衡選舉,非複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當爾之時,誠駑材也。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以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注釋】

貴遊子弟:無官職的王公貴族叫貴遊,這裏泛稱貴族子弟。

著作:著作郎之省稱,古代官名。三國魏明帝始置,屬中書省,掌編纂國史。其屬有著作佐郎(後代或稱佐著作郎)、校書郎、正字等。晉元康中改屬秘書省,稱為大著作。唐代主管著作局,亦屬秘書省。宋元因之,惟宋別有國史院,故著作郎僅參與彙編“日曆”(每日時事)等。明代廢。

體中何如:當時書信中的客套話,這裏是指這些貴遊子弟,無才無學,僅僅能寫一般問候起居的書信而已。

長簷車:一種用車幔覆蓋整個車身的車子。

跟:穿著(鞋),趿。高齒屐:一種裝有高齒的木底鞋。

棋子方褥:一種用方格圖案的織品製成的方形坐褥。

憑:倚,靠。隱囊:靠枕。

明經:通曉經術。以明經取士,由來已久。

顧:同“雇”。答策:即對策。

三九:即三公九卿,封建王朝執掌中央政權的高級官員。

快士:優秀人物。

銓衡:衡量,品評。

曩:過去。

鹿獨:顛沛流離的樣子。

【譯文】

梁朝全盛時期,那些貴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以至當時有諺語說:“登車不跌跤,可當著作郎;會說身體好,能做秘書長。”這些貴族子弟沒有一個不以香料熏衣,修剃臉麵,塗脂抹粉的,他們出入乘長簷車,走路穿高齒履,坐在織有方格圖案的絲綢坐褥上,倚著五彩絲線織成的靠枕,身邊擺的是各種古玩,進進出出,從容自若,看上去就像神仙一般。到明經答問求取功名的時候,就雇人頂替自己去應試;參加三公九卿的宴會時,他們就借別人之手來幫自己作詩。在那種時候,他們倒也像個人物。等到動亂來臨,朝代更替之後,負責考察選拔官吏的,不再是過去的親信;在朝中執掌大權的,再不見舊日的朋友。這時候,這些貴族子弟們想依靠自己,又一無所長,想在社會上發揮作用,又沒有本事。他們隻能身穿粗布衣服,賣掉家中的珠寶,失去華麗的外表,露出本來的真麵目,就好像沒有樹葉的枯木,又像即將幹涸的河流。他們在亂軍中顛沛流離,輾轉於荒溝野壑之中。在這種時候,這些貴族子弟就成了實實在在的蠢材。而那些有學問有手藝的人,走到哪裏都可以安居。自從兵荒馬亂以來,我見過不少俘虜,有些人雖然世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於懂得《論語》、《孝經》,還可以給別人當老師;有些人雖然是世代相傳的世家子弟,但由於不會書寫,最終淪為耕田養馬的平民。由此看來,怎麼能不努力學習呢?如果能保持有幾百卷書,就是再過一千年,也不會淪為貧賤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