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2年,我生在約克市一個上流社會的家庭。我父親是德國不來梅市人,他移居英國經商發了家。而後收了生意,搬到約克市定居,並在那兒結識了我母親。

母親娘家姓魯賓遜,是當地的一家名門望族,由此我就有了魯賓遜·克羅伊茨內這個名字。由於英國人一讀我的德國姓,發音就走樣,結果我的名字就被叫成“克羅索”。以致連我們自己也這麼叫,這麼寫了。所以,朋友們都叫我克羅索。

我是家裏的小兒子,上麵還有兩個哥哥。父親曾送我去寄宿學校就讀,還讓我上免費學校接受鄉村義務教育,一心一意想要我將來學法律。但我對一切都沒有興趣,隻是想航海。我對大海的向往是如此的強烈,以致我全然不顧父母、朋友的勸阻。我的這種執著注定了我命運的不幸。

我的父親常懇切地和我說起平凡生活的幸福,而我們家正是個中產階級家庭。《聖經》中的智者也曾祈禱:“使我既不貧窮,也不富裕。”他提醒我,隻要用心觀察,就會發現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人都多災多難,唯中間階層災禍最少。

中間階層的生活,不會像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人那樣盛衰榮辱瞬息萬變。而且,處在中間地位不會像闊佬那樣因揮霍無度、腐化墮落而弄得身心俱病;也不會像窮人那樣因終日操勞、缺吃少穿而搞得憔悴不堪。唯有中間地位的人可享盡人間的幸福和安樂。

父親勸告我平靜地度過一生,盡情地體味人生的甜美,避開那些艱難困苦;這樣我會感到幸福,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會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這種幸福。

他也曾經同樣懇切地規勸過我的大哥不要去佛蘭德打仗,但大哥沒聽從他的勸告。當時他年輕氣盛,決意去部隊服役,結果在戰場上喪了命。父親還對我說,他當然會永遠為我祈禱,但我如果執意采取這種愚蠢的行動,那麼,他敢說,上帝一定不會保佑我的。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父親對我的愛使我深受感動。我決心不再想出海的事了,安心留在家裏。可是沒過多久我的理智又敗給了衝動。

一次,我偶然來到赫爾市。在那裏,我碰到了一個朋友。他告訴我他將乘他父親的船去倫敦,並邀請我與他一起去。並且許諾我不必付船費。年輕的我無法抵擋這樣的誘惑,登上了這艘開往倫敦的船。當時正是1651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