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運動係統疾病(1 / 2)

〇主穴取皮質下、神門、相應穴區敏感點等耳穴。配穴:合並腰肌勞損加肝穴、脾穴;合並風濕加腎上腺、風濕線;內髒病患影響引起者加相應髒器穴。施以壓丸法、埋針法、貼磁法等。

三、急性腰扭傷

【耳診要點】

〇腰骶椎穴區及周圍見片狀紅色或紫紅色斑塊,其麵積與腰痛的範圍成正比。

〇色紅,提示新傷,瘀血未形成或剛好形成;

色紫,提示陳舊傷,瘀血形成較久。其色越紫,傷越陳舊,瘀血形成時間越長。

【中醫療法】

◎驗方秘方

〇補骨脂、白蒺藜、地鰵蟲、桃仁、延胡索各10克,白芥子、紅花各5克。上藥加水煎沸15分鍾,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鍾,去渣,兩煎藥液對勻。分服,每日1劑。主治急性腰扭傷,腰痛。

〇地鰵蟲3枚,黃酒適量。地鰵蟲焙焦,為末,黃酒衝服,每日1劑。主治急性腰扭傷。

◎耳穴療法

〇主穴取腰骶椎、神門、皮質下穴;配穴取肝、腎、脾穴。①耳穴毫針法:主、配穴均取。每次取單側耳穴,在穴區敏感點進針,向一個方向撚轉針柄,施以強刺激,行手法數秒鍾。每日耳針1或2次,並預留針30~60分鍾。留針期間,囑患者不斷活動腰部。②耳穴壓丸法:主、配穴均取。每次取單側耳穴,兩耳交替進行。

在穴區敏感點貼壓王不留行,施以對壓強刺激手法,每日更換藥子1次。貼丸後,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耳穴4~5次。按壓的同時,囑患者不斷活動腰部。

四、風濕性關節炎

【耳診要點】

〇各相應穴區(如腕、肘、肩、膝、髖等)見點、片狀紅色或黯紅色,或脫屑。

【中醫療法】

◎驗方秘方

〇馬錢子(沙炒至黃褐色)、麻黃、乳香及沒藥(麩炒至油盡)各30克。共為細末,每次服3克,每日1次。服藥後,心跳加強、頭暈失眠、汗出、肌肉輕微痙攣為最佳劑量,據其反應輕重,可增可減。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〇千斤拔60克,山薄荷、雞血藤、狗脊(金毛狗脊)、臭茉莉根各30克。上藥加水煎沸15分鍾,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鍾,去渣,兩煎藥液對勻。分2次服,每日1劑。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耳穴療法

主穴取腎上腺、內分泌、皮質下、神門、風濕線、相應部位穴。配穴取肝、脾、

腎、風溪、三焦、耳尖穴。急性期宜采用針刺法或埋針法施治,前者每日1次,每次留針30~60分鍾,局部或全身發熱者,加耳尖穴點刺放血,針後加對側耳穴埋針,翌日取下,兩側同時進行。緩解期或慢性者,常選埋針法、壓丸法、貼磁法、艾灸法、藥線灸法施治,並注重配以肝、脾、腎、三焦穴。

五、肩關節周圍炎

【耳診要點】

〇肩關節穴區見點狀或片狀紅暈,有光澤;或點狀白色,邊緣紅暈;或黯紅色;或血管擴張;或海星狀;或小結節;或條索狀。

〇主穴取皮質下、神門、相應穴區敏感點等耳穴。配穴:合並腰肌勞損加肝穴、脾穴;合並風濕加腎上腺、風濕線;內髒病患影響引起者加相應髒器穴。施以壓丸法、埋針法、貼磁法等。

三、急性腰扭傷

【耳診要點】

〇腰骶椎穴區及周圍見片狀紅色或紫紅色斑塊,其麵積與腰痛的範圍成正比。

〇色紅,提示新傷,瘀血未形成或剛好形成;

色紫,提示陳舊傷,瘀血形成較久。其色越紫,傷越陳舊,瘀血形成時間越長。

【中醫療法】

◎驗方秘方

〇補骨脂、白蒺藜、地鰵蟲、桃仁、延胡索各10克,白芥子、紅花各5克。上藥加水煎沸15分鍾,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鍾,去渣,兩煎藥液對勻。分服,每日1劑。主治急性腰扭傷,腰痛。

〇地鰵蟲3枚,黃酒適量。地鰵蟲焙焦,為末,黃酒衝服,每日1劑。主治急性腰扭傷。

◎耳穴療法

〇主穴取腰骶椎、神門、皮質下穴;配穴取肝、腎、脾穴。①耳穴毫針法:主、配穴均取。每次取單側耳穴,在穴區敏感點進針,向一個方向撚轉針柄,施以強刺激,行手法數秒鍾。每日耳針1或2次,並預留針30~60分鍾。留針期間,囑患者不斷活動腰部。②耳穴壓丸法:主、配穴均取。每次取單側耳穴,兩耳交替進行。

在穴區敏感點貼壓王不留行,施以對壓強刺激手法,每日更換藥子1次。貼丸後,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耳穴4~5次。按壓的同時,囑患者不斷活動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