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小A是個性格鮮明的人。他有強烈的上進心,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很強。但又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他人感受,不能容忍不喜歡的一切。對待這樣的學生,如果老師想以情動人就是枉然,因為他會認為老師軟弱可欺,言行會更加囂張;而如果老師被激怒,在班級裏當眾嚴厲批評,隻會給他帶來滿足感。他會將這樣的衝突視為權利鬥爭,變本加厲在同學麵前表演,希望自己成為“勇於挑戰權威”的所謂“英雄”,從而在同齡人中確立自己的地位。因此老師要勇敢麵對,智慧處置。而且在發生衝突後,如果馬上找他談話,效果會很差。因為他已在心理上準備好了對老師的批評進行反擊。此時與他理論,正好進入他的心理預期,不利於問題解決。
真正有效的教育應該是針對學生個性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是一種十分細致的精神活動。”不能隻停留在問題的表象上,而應從多方麵了解、查找原因,以便針對性解決。都說要“因材施教”,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應“因性而教”。性,一指性別,比如男生,大多可給他戴“高帽子”,壓“重擔子”。戴“高帽子”,是指多鼓勵、支持;壓“重擔子”,是指多提供他們為他人服務的舞台。二指性格,要因勢利導,“在適當的時候,在適當的地方,對適當的人作出適當的行為”。溝通時應多從學生性格考慮。比如這一次處理問題時,童瑩瑩老師知道與他講道理是很困難的事,因為他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固執己見。而一旦批評他,他會立馬變成刺蝟。他喜歡爭論,並且一定要贏。如果爭不過,就轉移話題,胡攪蠻纏,最後索性撒潑耍賴。因此童老師先冷處理,讓他先情緒緩和下來。並且與他談話要掌握語言的分寸,太淺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太深則可能激化矛盾。一句“太可惜”,讓他體會到老師真正為他著想,從而化解對抗,消除他接受教育的心理的障礙。
教師需要從心理層麵為學生打開一扇心靈之門,總有一把鑰匙能打開他的心鎖。心理學的激勵理論告訴我們:人性最本質的東西就是渴望被欣賞,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發現一個人的長處。“被欣賞”就是價值體現,而一些學生錯誤理解、表現自己“價值”以至其“價值實現”的過程、方式常常誤入歧途,這時特別需要老師因性而教,因勢利導。一方麵,對小A的錯誤,教師要堅持原則,照樣批評,絕不退縮;另一方麵,教師也要盡力為他創造發展的機會,根據他的學習能力,適當提供其他的學習內容和活動空間,讓他的特長取得長足的發展和提升。知道小A喜愛電腦,童老師鼓勵他向學校打報告,請求在午自修時,允許他每周兩次去電腦房向老師討教。待他電腦水平提高後,童老師又讓他家長帶他去外麵報班學習,結果他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他的電腦製作作品多次榮獲市級大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向學生提出一條禁律,就應當同時提出十條鼓勵”。
【案例分析】
小A是個性格鮮明的人。他有強烈的上進心,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很強。但又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他人感受,不能容忍不喜歡的一切。對待這樣的學生,如果老師想以情動人就是枉然,因為他會認為老師軟弱可欺,言行會更加囂張;而如果老師被激怒,在班級裏當眾嚴厲批評,隻會給他帶來滿足感。他會將這樣的衝突視為權利鬥爭,變本加厲在同學麵前表演,希望自己成為“勇於挑戰權威”的所謂“英雄”,從而在同齡人中確立自己的地位。因此老師要勇敢麵對,智慧處置。而且在發生衝突後,如果馬上找他談話,效果會很差。因為他已在心理上準備好了對老師的批評進行反擊。此時與他理論,正好進入他的心理預期,不利於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