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治療,應該是從現實的唯物立場出發的。在心理治療工作和病人之間,最初就建立了同誌的感情,因為兩個人的共同的目標,就是要使病情早日好轉,使病人早日恢複健康。這是心理治療工作者和病人之間感情最好的聯係和最鞏固的基礎。所以,對病人的治療,一般應當,而且也可以采取“單刀直入”的方式,而不必像唯心派的心理分析學家那樣從“聯絡感情”和“客套一番”做起。當然,對於那種沒有自知,不知道自己患病,由家屬親友送來就診的少數病人,是應該先引導和幫助他建立自知,然後才能進行治療。
歐美心理分析學派的唯心的心理治療法,不但是不現實,而且往往也是一種浪費。把可能在三五次之間解決的問題,拖延到一兩年,對於治療者的精力、時間和病人的金錢,都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和損失。這種貴族化和有閑階級的治療法,在新中國是行不通的,因此也是沒有前途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治療工作者,應該掌握辯證法唯物論的基本原則,配合心理學、精神病學、心理治療學、醫學,以及其他有關科學的知識,朝著為病人服務的治病救人的基本目標前進。
有一個曾經企圖自殺三次未成的23歲青年,他在家裏還藏著20多片安眠藥,預備把自己的病源找出以後,回去自殺。對於這樣一個病人,我們是不能先跟他“聯絡感情”,然後再替他治病的。我們也不能用談幾分鍾要多少費用的唯利是圖的出發點去做的。對這一位病人,我曾在第一次心理治療談話中,費了兩小時以上的唇舌,把他的病源詳細解釋給他聽,同時教育了他,說服了他,扭轉了他自殺的意念。現在這位青年已經精神愉快地恢複工作,成為國家有用的生產者了。
有一部分病情比較簡單的病例,是很可以在一兩次談話之中,把他的病根發掘出來,同時加以治療。這對受過歐美教科書影響太深的人來說,也許認為是驚人的,甚至是不可信的。但是在我的經驗中,我認為隻要用辯證法唯物論做出發點,掌握幾個基本的原則,對於心理病態有基本的認識,這是不難做到的。
有一個37歲的父親,帶來了一個10歲的跛腳小孩來看病。這孩子是一個歇斯底裏症的患者。在1949年6月裏,每晚發生腰痛,家人以為是盲腸炎,趕快把他送到醫院去。但是一到醫院,就不痛了。第二天又發病,又送醫院,到醫院後又好了,這樣約摸十天,後來沒有再發過。1950年5月,這小孩忽然患了跛腳,肚皮朝天走路,不能俯身拾物。請骨科醫生看,用X光照,都找不出病源。一個多月以後,跛腳突然好了。1951年3月1日,這孩子又突然患了跛腳,這次是俯身的跛腳,經過X光檢查也查不出什麼病態。當這個病人於1951年3月20日由粟宗華醫師診斷為心理病態,和他的父親一同來看病的時候,我就確定這是家庭問題所造成的。因此經過三言兩語的詢問,就把病根暴露出來了。原來這一家有七個小孩,排行如下: ① 16歲,女,② 15歲,男,③ 13歲,女,④ 10歲,男,⑤ 7歲,女,⑥ 5歲,女,⑦ 3歲,女。因為子女眾多,父母又沒有一定的教導方針,因此兄弟姐妹之間,時常爭吵。病人與老二和老五爭吵的時候最多。父母因為他最頑皮和不聽話,所以常罵他。父親是不大喜歡這孩子的。這孩子致病的原因,是教育的不得法,父母之愛的缺乏和性格脾氣上的缺點。
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治療,應該是從現實的唯物立場出發的。在心理治療工作和病人之間,最初就建立了同誌的感情,因為兩個人的共同的目標,就是要使病情早日好轉,使病人早日恢複健康。這是心理治療工作者和病人之間感情最好的聯係和最鞏固的基礎。所以,對病人的治療,一般應當,而且也可以采取“單刀直入”的方式,而不必像唯心派的心理分析學家那樣從“聯絡感情”和“客套一番”做起。當然,對於那種沒有自知,不知道自己患病,由家屬親友送來就診的少數病人,是應該先引導和幫助他建立自知,然後才能進行治療。
歐美心理分析學派的唯心的心理治療法,不但是不現實,而且往往也是一種浪費。把可能在三五次之間解決的問題,拖延到一兩年,對於治療者的精力、時間和病人的金錢,都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和損失。這種貴族化和有閑階級的治療法,在新中國是行不通的,因此也是沒有前途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治療工作者,應該掌握辯證法唯物論的基本原則,配合心理學、精神病學、心理治療學、醫學,以及其他有關科學的知識,朝著為病人服務的治病救人的基本目標前進。
有一個曾經企圖自殺三次未成的23歲青年,他在家裏還藏著20多片安眠藥,預備把自己的病源找出以後,回去自殺。對於這樣一個病人,我們是不能先跟他“聯絡感情”,然後再替他治病的。我們也不能用談幾分鍾要多少費用的唯利是圖的出發點去做的。對這一位病人,我曾在第一次心理治療談話中,費了兩小時以上的唇舌,把他的病源詳細解釋給他聽,同時教育了他,說服了他,扭轉了他自殺的意念。現在這位青年已經精神愉快地恢複工作,成為國家有用的生產者了。
有一部分病情比較簡單的病例,是很可以在一兩次談話之中,把他的病根發掘出來,同時加以治療。這對受過歐美教科書影響太深的人來說,也許認為是驚人的,甚至是不可信的。但是在我的經驗中,我認為隻要用辯證法唯物論做出發點,掌握幾個基本的原則,對於心理病態有基本的認識,這是不難做到的。
有一個37歲的父親,帶來了一個10歲的跛腳小孩來看病。這孩子是一個歇斯底裏症的患者。在1949年6月裏,每晚發生腰痛,家人以為是盲腸炎,趕快把他送到醫院去。但是一到醫院,就不痛了。第二天又發病,又送醫院,到醫院後又好了,這樣約摸十天,後來沒有再發過。1950年5月,這小孩忽然患了跛腳,肚皮朝天走路,不能俯身拾物。請骨科醫生看,用X光照,都找不出病源。一個多月以後,跛腳突然好了。1951年3月1日,這孩子又突然患了跛腳,這次是俯身的跛腳,經過X光檢查也查不出什麼病態。當這個病人於1951年3月20日由粟宗華醫師診斷為心理病態,和他的父親一同來看病的時候,我就確定這是家庭問題所造成的。因此經過三言兩語的詢問,就把病根暴露出來了。原來這一家有七個小孩,排行如下: ① 16歲,女,② 15歲,男,③ 13歲,女,④ 10歲,男,⑤ 7歲,女,⑥ 5歲,女,⑦ 3歲,女。因為子女眾多,父母又沒有一定的教導方針,因此兄弟姐妹之間,時常爭吵。病人與老二和老五爭吵的時候最多。父母因為他最頑皮和不聽話,所以常罵他。父親是不大喜歡這孩子的。這孩子致病的原因,是教育的不得法,父母之愛的缺乏和性格脾氣上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