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五十一章 遷都以及戰後秩序恢複(2 / 2)

至於工人罷工的原因,倒也非常簡單,並不複雜,就是為了他們提高待遇。這一點和當年的惠州工人們非常相像,但是,卻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武漢的工人們,竟然要求把他們每月的薪資漲到八十快大洋,而且還是最低限度。

一個月八十塊大洋的薪資,在這年代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軍人這個職業在這個特殊的年代,算是收入很高的一個職業了,以國軍為例,現在一個普通士兵每個月到手銀元不過7塊,至於開拔響、因戰功而嘉獎的銀元則另算。

就連林陽這個師長,一個月也不過拿100塊大洋的薪資。當然,林陽要是想的話,能弄到手裏的錢遠遠不止這個數目。由此可見,月薪八十塊大洋這個要求,實際上非常不現實,也沒有哪個老板或者說資本家能夠付的起這個薪資。

這還不算完,工人們還有其他的,比如不能加班、年假必須超過三個月之類的零碎要求。

對於這些大多數都做不到的要求,那些工廠的老板自然不可能答應。但如果不答應的話,工人糾察隊會出動,抓人、私設牢獄、沒收店鋪等等。

再加上之前戰爭對於生產和貿易的衝擊,很多企業被迫停工,銀行被迫歇業,各大商業公司紛紛倒閉。因此,兩湖地區日漸陷入生產癱瘓、市場菱縮、物價飛漲的局麵。

至於更廣大的鄉村地區,那就更加熱鬧、失控的更厲害了。

這一切的一切,引起了當局還有軍隊中很多人的不滿,都認為鬧得太過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遷都。廣州的地理位置不行,太過南方,北伐之前倒還沒有什麼,但隨著北伐的順利進行、北伐軍占領的地區越來越大,廣州已經遠離了革命前線,遷都之事迫在眉睫。

不過,關於遷都到那裏,卻成了一個問題,蔣校長認為既然北伐軍司令部在南昌,那麼國民政府就應該遷都南昌,畢竟在南昌,蔣校長可以很容易掌控住局勢。

但是,之前要求汪先生回國主政的那些人,卻堅持要把國民政府搬遷到武漢去,原因有三:第一,武漢的地理位置還有工業實力不錯,國民政府遷都到那裏,也算是很合適;二來兩湖的工農運動如火如荼;三來武漢有跟蔣校長不合的唐孟瀟在,經過擴軍之後,其手足足有四個軍六萬人,等汪先生回國以後,就可以製衡住強強聯手製衡住蔣校長。

對此,蔣校長自然不可能同意,一旦定都武漢,到時候他的北伐軍司令部可能也會被要求搬到武漢去。

不過,和汪先生回國的事情一樣,蔣校長還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最終,12月5日,廣州當局正式宣布中央黨部和政府停止在廣州辦公,各機關工作人員分批前往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