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嚴世蕃告訴他,不需要拉幫結派,培養親信,眼下有一件事,隻要在其中略施小計,夏言就必死無疑。

嚴世蕃所說的那件事情,發生在一年以前。

嘉靖二十五年(1546),兵部侍郎兼總督三邊軍務曾銑向嘉靖上了一份奏疏,就此拉開了這幕大戲。

曾銑是一位極具軍事能力的將領,他雖是文官出身,卻喜歡軍事,做了幾年縣令後,被委任為遼東巡按禦史,從此開始在戰場上打滾,並顯現出他的軍事天賦。

應該說曾銑是一個奇怪的人,怪就怪在別人不願打仗,他卻是打仗上了癮,隻要有機會,他就絕對不會放過。

他幹過最損的一件事情發生在除夕之夜,大家打了一年仗,好不容易準備過年,曾銑來了。

“大家收拾一下,準備出兵作戰!”

都大過年的了,大家都消停兩天吧,這時候動刀動槍多不吉利,沒人願意出去拚命。而且蒙古人行蹤不定,出去也未必能找到人。

可是主帥的命令不能不聽。於是大家商量了一個辦法,找到了一個人去向曾銑的老婆說情,希望能夠延期。

不到一杯茶的工夫,消息傳來,去說情的那位仁兄被砍了,頭被掛了出來。

那就不要爭了,還是出去拚命吧。

說來也巧,軍隊出發不久,真的發現了久違的蒙古老朋友們,一頓窮追猛打,敲鑼打鼓,得勝回營。

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著同一個疑問:過年了,連偵察兵都休息了,你怎麼就知道蒙古人在附近呢?

“你們沒有發現嗎,今天附近的喜鵲、烏鴉特別吵。”曾銑得意地笑了。

他的這輩子毀就毀在了得意上。

曾銑注定是個閑不住的人,他決定再接再厲,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於是他在那封奏疏上提出了一個建議——收複河套。

河套地區

河套地區,即今天的寧夏及內蒙古賀蘭山一帶,原本是屬於明朝所有的。但這片地方就在蒙古部落家門口,蒙古鄰居們時不時來串個門,“拿”點東西走,政府開始還管管,慢慢地也力不從心了,久而久之,這片地方就成為了蒙古的勢力範圍。

開始人們還不怎麼在乎,那個鳥不生蛋的地方,丟了就丟了吧。可後來人們才發現,放棄河套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因為蒙古人圈這塊地,並不是為了開商店做生意,也不想開發房地產,他們占據河套,隻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搶劫任務。

而失去河套的明朝就如同在街邊擺攤的小販,每天都不得安生,總要被整治那麼幾回,不是殺你的人,就是搶你的貨。

曾銑終於無法忍受了,他或許比較性急,卻是一個愛惜百姓、立誌報國的人。大明天下,豈容得胡虜肆虐!

於是,他以滿腔的報國激情寫下了那篇誓要恢複河套的檄文:此一勞永逸之策,萬世社稷所賴也——這就是曾銑的美好理想和一腔熱血。

文章送上去後,嘉靖先生也激動了,這真算破天荒了。要知道這位道士雖說是天天煉丹讀經,畢竟隻是兼職,血性還是有的,便也熱血沸騰了一把,當即表示,讚同曾銑的意見,並發文內閣商議。

問題就出在內閣。

夏言看到了這封奏疏,當即拍案叫好,表示絕對支持,然後另起一文,上書表示讚成。當然了,和往常一樣,他沒有征詢另一個配角嚴嵩的意見。

但他忽視了一個十分怪異的現象:以往,即使他不打招呼,嚴嵩也早已湊上前來,表示支持或是讚成,但這一次,這位馬屁精卻隻是坐在一旁,閉目養神,好像根本不知道這回事。

急性子的夏言興衝衝地跑去西苑了,他要表達自己的興奮。而那個坐在陰暗角落裏的嚴嵩,卻露出了笑容。

夏言終於糊塗了一回——嚴嵩作出了這樣的判斷。

所謂百密一疏,沉浮宦海十多年的夏言還沒有摸透這位皇帝的心思。收複領土對國家自然是好事,可嘉靖先生卻不一定會這樣想。

要知道,這位道士兄是個不愛惹事的人,他的願望很簡單,就想燒燒香、念念經,閑來無事搞點化學用品(所謂仙丹),多活幾年而已。

收複領土如果順利,自然是好。那要是不順利呢,要是打了敗仗呢?那就麻煩了,損兵折將,天天要看戰報,要運糧食,要征兵,要商議對策,不累死也得煩死。

總而言之,他的熱度隻有三分鍾,從第四分鍾起,所有敢於妨礙他私生活的人都將成為他的障礙。

嚴嵩的猜測是正確的。不久之後,嘉靖先生突然下發了一道詔令,言簡意賅:

今逐套賊,師果有名乎?

兵食果有餘,成功可必乎?

一銑何足言,如生民荼毒乎?

大致意思是,我想出兵收複失地,但是問題很多啊,沒有一個合理的名義,士兵糧草不充足,也不能保證勝利,還會連累老百姓啊。

當然了,這隻是書麵意思,它的隱含意思就簡單得多了:

你曾銑算什麼東西,竟敢給我添麻煩,給我找不自在?

嚴嵩看到這道諭令,立刻跑回了家。機會已經來了,但要如何去做,還得去找那個天才兒子商議。

“正是大好時機,立刻上書彈劾夏言,還猶豫什麼?”嚴世蕃似乎有點驚訝。

嚴嵩沒有夏言那樣的慈悲心腸,之所以猶豫,隻是因為他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難道還能把夏言罵死不成?

於是嚴世蕃告訴他,雖然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但隻要與一個人合作,夏言必死無疑!

然後他連夜去拜訪了陸炳。

這對於陸炳而言,實在是個求之不得的機會,自那次事件之後,報仇已經成為了他的人生主題。

這兩位天下英才一拍即合,開始商量對策。

商議過程是這樣的:嚴世蕃對陸炳說,你官大,又是皇帝的親信,你出麵去對付夏言。

陸炳認真地注視著嚴世蕃,告訴他:還是你去吧,我在背後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