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一個由大才子徐渭編劇的感人故事和老鄉的身份,羅龍文成功地打入了徐海犯罪集團內部,在那裏,他善於挑事的特長將得到充分的發揮。
沒過多久,胡宗憲就從羅龍文那裏得到了他想要的情報:正如徐渭所料,貌似強大的徐海集團是不難擊破的,因為它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內訌。
和汪直不同,徐海海盜公司不是獨資的,除了徐海之外,還有兩位投資者,一個叫陳東,另一個叫麻葉。
汪直VS徐海
說來滑稽,這兩位仁兄原先其實並不是海盜,也不是走私犯,而是正正經經的商人。無奈虧了老本,欠了一屁股債,被高利貸追殺,於是心一橫,下海當了海盜,成為了徐海的合夥人。
也就是說,在徐海的公司裏,除了他這個董事長外,還有兩位執行董事,並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
胡宗憲迅速抓住了這個漏洞,命令羅龍文發揮特長,四處煽風點火,搬弄是非。事實證明,羅龍文同誌確實具備無恥小人的天賦,他的工作卓有成效,每次搶劫完後他總是搶先把最值錢的財物弄到手,並交給徐海,徐董事長自然很滿意,但另外兩位董事的臉色卻是一天比一天難看。
參考消息
另一個身份
善於挑撥是非的羅龍文無疑是個小人,不過除了小人和臥底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著名墨工,是明代製墨業“歙派”代表人物,年紀輕輕就已在這個行業名聲斐然了。他製造的上品墨被人譽為:“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一螺值萬錢。”當時有很多人花重金爭購“羅墨”,有些人還靠販墨發了財。此外羅龍文的家庭條件很好,善於書法、繪畫,鑒別古器字畫也很有眼光。
徐海和陳東、麻葉之間的友誼已經不複存在了,胡宗憲的計劃獲得了初步成功。但接下來的工作卻更為艱巨,畢竟徐海的實力雄厚,如果不解決他本人,單靠分化瓦解,也是無濟於事的。
為了進一步搞清徐海的底,胡宗憲寫了一封勸降信,派人交給了徐海。對於胡宗憲而言,這是一個極其尋常的舉動,他曾給無數倭寇海盜寫過信,內容千篇一律,隻是對象不同,他也從不期望會有什麼意外驚喜。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正是這個無意識的舉動,讓他找到了一件毀滅徐海的利器。
在倭寇中,徐海算是很有禮貌的一個,他很快就托人捎了回信。當然內容絕對不會是我搶夠了,決定放下屠刀,歸順政府,回家務農之類,隻是反複強調自己的不得已,自己的悔恨,希望政府體諒。一句話,鑒於年景不好,老子還要再搶上幾年。
這是一封常見的忽悠信,但利器就隱藏在這封信裏。
胡宗憲看過之後,並沒有注意到其中的玄機,隨手交給了徐渭。
徐渭看完之後,卻思考良久,對胡宗憲說了這樣一句話:
靠著一個由大才子徐渭編劇的感人故事和老鄉的身份,羅龍文成功地打入了徐海犯罪集團內部,在那裏,他善於挑事的特長將得到充分的發揮。
沒過多久,胡宗憲就從羅龍文那裏得到了他想要的情報:正如徐渭所料,貌似強大的徐海集團是不難擊破的,因為它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內訌。
和汪直不同,徐海海盜公司不是獨資的,除了徐海之外,還有兩位投資者,一個叫陳東,另一個叫麻葉。
汪直VS徐海
說來滑稽,這兩位仁兄原先其實並不是海盜,也不是走私犯,而是正正經經的商人。無奈虧了老本,欠了一屁股債,被高利貸追殺,於是心一橫,下海當了海盜,成為了徐海的合夥人。
也就是說,在徐海的公司裏,除了他這個董事長外,還有兩位執行董事,並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
胡宗憲迅速抓住了這個漏洞,命令羅龍文發揮特長,四處煽風點火,搬弄是非。事實證明,羅龍文同誌確實具備無恥小人的天賦,他的工作卓有成效,每次搶劫完後他總是搶先把最值錢的財物弄到手,並交給徐海,徐董事長自然很滿意,但另外兩位董事的臉色卻是一天比一天難看。
參考消息
另一個身份
善於挑撥是非的羅龍文無疑是個小人,不過除了小人和臥底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著名墨工,是明代製墨業“歙派”代表人物,年紀輕輕就已在這個行業名聲斐然了。他製造的上品墨被人譽為:“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一螺值萬錢。”當時有很多人花重金爭購“羅墨”,有些人還靠販墨發了財。此外羅龍文的家庭條件很好,善於書法、繪畫,鑒別古器字畫也很有眼光。
徐海和陳東、麻葉之間的友誼已經不複存在了,胡宗憲的計劃獲得了初步成功。但接下來的工作卻更為艱巨,畢竟徐海的實力雄厚,如果不解決他本人,單靠分化瓦解,也是無濟於事的。
為了進一步搞清徐海的底,胡宗憲寫了一封勸降信,派人交給了徐海。對於胡宗憲而言,這是一個極其尋常的舉動,他曾給無數倭寇海盜寫過信,內容千篇一律,隻是對象不同,他也從不期望會有什麼意外驚喜。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正是這個無意識的舉動,讓他找到了一件毀滅徐海的利器。
在倭寇中,徐海算是很有禮貌的一個,他很快就托人捎了回信。當然內容絕對不會是我搶夠了,決定放下屠刀,歸順政府,回家務農之類,隻是反複強調自己的不得已,自己的悔恨,希望政府體諒。一句話,鑒於年景不好,老子還要再搶上幾年。
這是一封常見的忽悠信,但利器就隱藏在這封信裏。
胡宗憲看過之後,並沒有注意到其中的玄機,隨手交給了徐渭。
徐渭看完之後,卻思考良久,對胡宗憲說了這樣一句話:
“這封信十分奇怪。”
胡宗憲接過信,反複看了很久,也沒有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