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有規劃波瀾壯闊人生的權利,不管什麼樣的人,立誌高遠,都沒有錯。
但是,在高遠的夢想麵前,應該有足夠客觀的自我認識,否則便是好高騖遠。隻顧著做夢,而忘了生活,忘了自己的不足與通向夢想的距離。也就是說,你需要為了夢想腳踏實地付出努力,需要清醒地認識自己。當你的才華不足以實現夢想時,當你的能力與自己的野心相比不值一提時,當你所認知的一切還不足以觸碰到夢想的邊緣時,你需要靜下心來學習,將自己塑造成與夢想相匹配的模樣。
人們之所以會對堅持夢想的人心懷敬意,是因為理想中的生活往往與現實相左;是因為夢想這條路注定坎坷難行;是因為與尋常度日相比,追求夢想所需要付出的東西更多。
如果夢想可以一蹴而就,那麼它便不會被人們如此重視。
實現夢想是一條千裏之路,我們將夢想銘記在心,並向它走去的時候,僅僅隻是一個“始於足下”的開端。
之後,我們需要信心與恒心,需要堅強與妥協,需要進步與堅持。而進步的前提,便是學習,便是不知疲倦地充實自己。
夢想這條路,如同逆水行舟,裹足不前等同背道而馳。如果你不肯為夢想而學習,不肯通過進步撐起自己的野心,你隻會離夢想越來越遠,最終退後到起點之前。
南朝時有個叫江淹的人,年輕時才華橫溢,文章詩歌倚馬可待,獲得了如潮的讚美,成為了當時屈指可數的文學家。
但是隨著江淹年歲漸大,寫起文章來也是力不從心,寫出的東西平淡枯澀,毫無可取之處,再無當年字字珠璣的風采。
對於江淹前後如此大的反差,人們感到無法理解,於是有傳說流出:一日,江淹在亭中酣睡,在夢中見到一人向他索筆。
江淹伸手入懷,還真摸到一支筆,取出一看,是一支流光溢彩的五色筆,他順手交給了那人。從此,江淹一落千丈,再也無法寫出華美的文章了。
於是有了“江郎才盡”的典故。
其實江淹才盡,是因為他的誌得意滿,停滯不前。他曾不無得意地與旁人說道:“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
仕途的通達與世人的推崇,使江淹覺得無需再進一步,是以不再動筆寫文,久而久之,自然是不進反退,文思漸竭。
蕭楚女曾說過:“人永遠是要學習的。死的時候,才是畢業的時候。”
人,不可不學習,更不可以停止學習。隻有讓學習貫穿自己的一生,才會讓自己的動力不致枯竭。
學習,能讓我們前進的腳步更加從容踏實,能讓我們更好地認知世界與自己,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優秀,優秀到承受更大的苦難,擔得起更大的榮耀。
甘於學海泛舟,便注定有實現夢想的一天。
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有規劃波瀾壯闊人生的權利,不管什麼樣的人,立誌高遠,都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