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師的底線
【哈佛心語】
有一種東西,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
——巴頓
【故事殿堂】
在一座深山中藏著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隱居在此。
聽到他的名聲,人們都千裏迢迢來尋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師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師學一些武功秘籍……
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穀裏挑水出來。他挑得不多,兩個木桶裏的水都沒有裝滿。
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裝得滿滿的。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眾人越發不解。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再重挑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更少嗎?”大師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望去,桶裏畫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位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但挑水的次數多了以後就不用再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智慧點睛】
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如果超過了這個底線,去做力不能及的事,那麼再強健的人也會摔跤。能認識自己底線所在的人,必然可以真實地麵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