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孤寂的瑪麗

【哈佛心語】

絕望,如果抖落它的冷漠的灰塵,是包含著一種凶惡的、散布死亡的力量的,這種力量既無理智,也無理解力。

——雷哈民

【故事殿堂】

5年前,瑪麗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她悲痛欲絕,自那以後,她便陷入了一種孤獨與痛苦之中。“我該做些什麼呢?”在她丈夫離開他近一個月之後的一天晚上,她對朋友哭訴,“我將住到何處?我將怎樣度過一個人孤獨的日子?”

朋友安慰她說,她的孤獨是因為自己身處不幸的遭遇之中,才50多歲便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伴侶,自然令人悲痛異常,但時間一久,這些傷痛和孤獨便會慢慢減緩消失,她也會開始新的生活——從痛苦的灰燼之中建立起自己新的幸福。

“不!”她絕望地說道,“我不相信自己還會有什麼幸福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輕,孩子也都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我孑然一身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抱著這種心態,瑪麗得了嚴重的自憐症,而且不知道該如何治療。好幾年過去了,她的心情一直都沒有好轉。

有一次,朋友忍不住對她說:“我想,你並不是要特別引起別人的同情或憐憫。無論如何,你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結交新的朋友,培養新的興趣,千萬不要沉溺在舊的回憶裏。”她沒有把朋友的話聽進去,因為她還在為自己的孤獨自怨自艾。後來,她覺得孩子們應該為她的幸福負責,因此便搬去與一個結了婚的女兒同住。

但事情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由於她的孤僻,她和女兒都麵臨一種痛苦的經曆,甚至惡化到母女反目成仇。瑪麗後來又搬去與兒子同住,但也好不到哪裏去。後來,孩子們隻好共同買了一間公寓讓她獨住,但這更加重了她的孤獨。

她對朋友哭訴道,所有家人都棄她而去,沒有人要她這個老媽媽了,瑪麗的確一直都沒有再享有快樂的生活,因為她認為全世界都在孤立她。她實在是既可憐,又可悲,雖然已年過半百,但情緒還是像小孩一樣沒有成熟。

在加州奧克蘭的密爾斯大學,校長林·懷特博士在一次女青年會的晚餐聚會上,發表了一段極為引人注意的演講,內容提到的便是這種現代人的孤寂感:“20世紀最流行的疾病是孤獨。”他如此說道,“用大衛·裏斯曼的話來說,我們都是‘寂寞的一群’。由於人口愈來愈增加,人性已彙集成一片汪洋大海,根本分不清誰是誰了……居住在這樣一個‘不拘一格’的世界裏,再加上政府和各種企業經營的模式,人們必須經常由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工作——於是,人們的友誼無法持久,時代就像進入另一個冰河時期一樣,使人的內心覺得冰冷不已。”

【智慧點睛】

許多孤獨的人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愛和友誼並非是從天而降的禮物。一個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歡迎,或被人接納,一定要付出許多努力和代價。要想讓別人喜歡我們,的確需要盡點心力。情愛、友誼或快樂的時光,都不是一紙契約所能規定的。讓我們麵對現實。無論是丈夫死了,或太太過世,活著的人都有權利再快樂地活下去。但是,他們必須了解:幸福並不是靠別人來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贏取別人對你的需求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