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生存還是毀滅

【哈佛心語】

理智的作用僅在於認識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誌的努力即在於使得這世界成為應該如此。

——黑格爾

【故事殿堂】

哈佛大學的法律學教授德裏克·博克講過一個年輕人的故事。

約翰尼·卡特早有一個夢想——當一名歌手。參軍後,他買到了自己有生以來的第一把吉他。他開始自學彈吉他,並練習唱歌,他甚至自己創作了一些歌曲。服役期滿後,他開始努力工作以實現當一名歌手的夙願,可他沒能馬上成功。沒人請他唱歌,就連電台唱片音樂節目廣播員的職位也沒能得到。他隻得靠挨家挨戶推銷各種生活用品維持生計,不過他還是堅持練唱。他組織了一個小型的歌唱小組在各個教堂、小鎮上巡回演出,為歌迷們演唱。最後,他灌製的一張唱片奠定了他音樂工作的基礎。他吸引了2萬名以上的歌迷,獲得了金錢、榮譽,並在全國電視屏幕上露麵。他對自己堅信不疑,這使他獲得了成功。然而,卡特又接著經受了第二次考驗。經過幾年的巡回演出,他被那些狂熱的歌迷拖垮了,晚上須服安眠藥才能人睡,而且還要吃些“興奮劑”來維持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他開始沾染上一些惡習——酗酒、服用催眠鎮靜藥和刺激興奮性藥物。他的惡習日漸嚴重,以致對自己失去了控製能力,他不是出現在舞台上而是更多地出現在監獄裏。到了1967年,他每天須吃一百多片藥物。

一天早晨,當他從佐治亞州的一所監獄刑滿出獄時,一位行政司法長官對他說:“約翰尼·卡特,我今天要把你的錢和麻醉藥都還給你,因為你比別人更明白你能充分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幹的事。看,這就是你的錢和藥片,你現在就把這些藥片扔掉吧,否則,你就去麻醉自己,毀滅自己,你選擇吧。”

【智慧點睛】

人的一生要麵臨不同的誘惑與選擇,大大小小、林林總總,有的無足輕重,有的則事關生死,如何去做事,每個人心中都應當有一杆秤。

著名的戲劇家莎士比亞在名劇《哈姆雷特》中,用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將生命的意義擺在我們麵前。的確,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命運的嚴肅性使得我們必須學會選擇,在麵對一些可能致命的誘惑前,一定要學會自製,這是來自我們內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