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節 寓言謀國(1 / 2)

“吾恒惡xing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幹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於禍。有害淡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柳宗元的黔之驢被楊廣信手拈來化為己有,不管是驚訝還是羞怒又或茫然,不可否認,這則寓言再次生生地震撼在場的所有人。畢竟在場的人再蠢也不是笨蛋,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少都能從中品出一些什麼。

這則寓言從老虎的心態,由虎懼驢→虎窺驢→虎戲驢→到虎吃驢,道盡了強弱之間、兩國之間博弈的jing彩,短短百餘字的文章,蘊涵著豐富的鬥爭藝術!驢子之所以最後被吃掉乃是因為其誤判了弱肉強食的大環境,沒有意識到老虎吃肉的本xing。老虎吃肉的本xing,決定他與驢的和平共處是暫時,生死搏鬥才是必然的結局。驢沒有意識到這點,就自然無法發揮主觀能動xing,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想出對策、采取措施,隻知悶頭吃草,就必然走向被吃掉的悲慘結局。

驢在整個與老虎較量的過程中,還犯了三個階段xing的戰術錯誤。驢之所以犯階段xing的戰術錯誤,根源還是戰略錯誤造成的;同時,即便驢不犯前述戰略錯誤,犯階段xing的戰術錯誤也是致命的。

戰術錯誤一:驢在互不摸底、局麵有利的情況下,沒有因勢利導、搶先出擊、震住老虎。起初,老虎對驢完全不摸底,甚至在驢叫的時候“大駭”、“遠遁”、“甚恐”。此時,驢若能主動出擊,也許出擊隻是虛張聲勢,也會給虎以更大的心理打擊,將極大的保證自己以後安全。但是,驢隻顧吃草了。

戰術錯誤二:驢在局麵向不利方向轉變時,沒有針鋒相對,及時製止虎的挑釁,縱容了老虎的挑釁。虎逐步發現驢“覺無異能”,但是“終不敢搏”,說明虎還是心存忌憚。此時,驢若能利用虎的忌憚心理適度出擊,增加老虎的心理壓力,則還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一段時間。但是,驢還是隻顧吃草了。

戰術錯誤三:驢在局麵惡化的生死關頭,沒有傾注全力、奮力一搏,讓虎看清了驢的本質。麵對虎的不斷挑釁,驢怒並且踢了虎,虎反而“因喜”。虎的思路很清楚:對手在“不勝怒”的情況下,僅僅是不傷筋動骨的“蹄之”,顯然是“技止此耳”!

假如,驢知道攤牌已不可避免,若能拚盡全力,一蹄子踢在老虎要害上,比如,踢斷虎的幾根肋骨、踢斷老虎的鼻梁、踢掉幾顆虎牙,甚至是踢掉虎的“小**”,定能把老虎打懵,挫其銳氣、撼其鬥誌,從而挽回不利局麵。遺憾,蠢驢就是蠢驢

所以說,成王敗寇,真理和謬論就在一步之間,做的好自然名垂青史,做不好被後人譏笑也怨不得別人。驢和虎的較量,對於虎來說隻是一頓大餐而已,對於驢卻是xing命悠關的,隻想著眼前吃好喝好就萬事大吉,那隻不過是在為虎準備一頓豐盛的大餐而已。

二百年的中原弱勢,五胡亂華的悲慘曆史,早已經告訴我們,北方的草原根本就是一頭不斷試探的猛虎,若我們無法做出準確的戰略部署,以正確的戰術應對,最終的下場便如那頭蠢驢,必然是滅亡。楊約咀嚼著這則寓言的深刻含意,再抬起頭看向楊廣的目光,已經大不一樣。

楊約在思考,劉居士身邊隱在夕陽yin影中的幾人同樣在思考,晉王這則寓言發人深思,雖然說是晉王是從書上看到,而事實是否如此實在值得商榷,畢竟在座有幾位都是博覽群書之輩,卻從來沒有看過這樣一則寓言。太子身邊的人全都心悅誠服在地望著楊廣,不可否認,晉王詩做的妙,故事講得更加的妙,一則故事寓國事與其中,偏偏讓人無處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