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艾灸療法簡介(1 / 2)

(1)隔薑灸:是用薑片做隔墊物而施灸的一種灸法。

操作方法:將鮮生薑切成厚約0.3厘米的片,太厚熱力不易穿透,太薄容易灼傷皮膚。用三棱針在薑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置施灸穴位上,再將中至大壯艾炷放於其上,點燃施灸。有些患者因鮮薑刺激,剛灸即感覺灼痛,這時候可將薑片略提起,待灼痛感消失重新放下再灸。若施灸一段時間後,患者訴灼熱難耐,可將薑片向上提起,或更換艾炷再灸,以灸至肌膚內感覺溫熱、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醫者應常掀起薑片查看,以防因患者感覺遲鈍造成起皰。

(2)隔蒜灸:指用蒜做隔墊物而施灸的一種灸法。

操作方法:①隔蒜片灸: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放於穴區,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壯後換蒜片,繼續灸治。②隔蒜泥灸:以新鮮大蒜適量,搗如泥膏狀,製成厚0.2~0.4厘米的圓餅,大小按病灶而定。置於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但中間不必更換。

(3)隔鹽灸:多用於神闕穴,用炒過的細淨食鹽填至略高於臍孔,上置大艾炷施灸。

操作方法:令患者仰臥,暴露臍部。取純淨幹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先在臍周圍一個濕麵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藥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藥物(藥膏或藥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一薄薑片再施灸。

(4)隔附子餅灸:是用附子做隔墊物施灸的一種灸法。

操作方法: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和作餅,厚約0.4厘米,中間用針刺孔,於穴位上置艾炷灸之;亦可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研細末,以煉蜜調和製成0.5厘米厚的藥餅,用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灸之。若附子餅被艾炷燒焦,可以更換後再灸,直至穴區皮膚出現紅暈停灸。施灸時要注意,應選擇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處施灸;灸餅灼燙時可用薄紙襯墊其下,以防灼傷皮膚;對陰盛火旺及過敏體質者、孕婦均禁用附子餅灸。

艾條灸療法是用純淨的艾絨(或加入中藥)卷成圓柱形的艾卷,點燃後燒灼或熏烤、熏熨體表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產生溫熱或輕度灼痛的刺激,以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提高身體抵抗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施灸時將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進行熏烤,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接觸皮膚,稱為懸起灸。若將點燃的艾條隔布或隔綿紙數層實按在穴位上,使熱氣透入皮肉,火滅熱減後重新點火按灸,稱為實按灸。

(1)隔薑灸:是用薑片做隔墊物而施灸的一種灸法。

操作方法:將鮮生薑切成厚約0.3厘米的片,太厚熱力不易穿透,太薄容易灼傷皮膚。用三棱針在薑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置施灸穴位上,再將中至大壯艾炷放於其上,點燃施灸。有些患者因鮮薑刺激,剛灸即感覺灼痛,這時候可將薑片略提起,待灼痛感消失重新放下再灸。若施灸一段時間後,患者訴灼熱難耐,可將薑片向上提起,或更換艾炷再灸,以灸至肌膚內感覺溫熱、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醫者應常掀起薑片查看,以防因患者感覺遲鈍造成起皰。

(2)隔蒜灸:指用蒜做隔墊物而施灸的一種灸法。

操作方法:①隔蒜片灸: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放於穴區,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壯後換蒜片,繼續灸治。②隔蒜泥灸:以新鮮大蒜適量,搗如泥膏狀,製成厚0.2~0.4厘米的圓餅,大小按病灶而定。置於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但中間不必更換。

(3)隔鹽灸:多用於神闕穴,用炒過的細淨食鹽填至略高於臍孔,上置大艾炷施灸。

操作方法:令患者仰臥,暴露臍部。取純淨幹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先在臍周圍一個濕麵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藥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藥物(藥膏或藥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一薄薑片再施灸。

(4)隔附子餅灸:是用附子做隔墊物施灸的一種灸法。

操作方法: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和作餅,厚約0.4厘米,中間用針刺孔,於穴位上置艾炷灸之;亦可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研細末,以煉蜜調和製成0.5厘米厚的藥餅,用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灸之。若附子餅被艾炷燒焦,可以更換後再灸,直至穴區皮膚出現紅暈停灸。施灸時要注意,應選擇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處施灸;灸餅灼燙時可用薄紙襯墊其下,以防灼傷皮膚;對陰盛火旺及過敏體質者、孕婦均禁用附子餅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