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說學習要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其實做到這種程度還是不夠的。把學習做深,代表的是研究事物背後本質性的規律,從而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一法通則萬法通”的效果。和在學校裏隻要把考試考好就達標不一樣的是,在職場中我們需要應對更加複雜多變的環境,單靠教科書式的“標準解法”去解決問題是遠遠不夠的。
特別是對創業者、新業務的開拓者來說,他們可能每天都遇到新問題,這時候,隻能依靠我們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資源,通過靈活組合,優化調配去解決。
什麼是做事的深度?做事的深度就是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就是麵對再尋常的事,都願意去思考每一個細節,去思考如何持續優化,去思考如果事情的關聯因素發生變化,應該如何良好應對。
四
關於這兩方麵,我都有讓自己記憶猶新的真實案例。
高一的時候,我的學習成績隻能排在班級中上,年級中遊。作為一名家境貧寒、讀書是唯一出路的學生,我當時非常焦慮,為此我開始仔細研究班上學習成績好的同學。
那時候同學間非常流行購買各種輔導資料,因為這些資料往往會總結很多考試經常會考的經典題型,並給出參考解法,所以使用參考書被大家視為提高考試成績的最佳途徑。但我發現:班上學習成績最好的那位同學,基本上不購買輔導資料。他隻依靠教材和學校發的練習冊,卻每次都能考出很好的分數。
後來我便請教他,他說:“很簡單呀,教材教的是基本規則,不管是練習還是考試,肯定是要考查我們對這些基本規則靈活應用的能力。那麼我看教材的時候,就會特別注意這些規則是如何組合起來使用的。做標準習題的時候,就會揣摩出題者到底是要考核哪些基本規則。把這兩方麵結合起來,你會發現雖然題目千千萬,但考來考去無非就是基本知識點的排列組合。隻要再把經典的幾種排列組合學透,考高分就很容易了。”
這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和學習表象相比,學習本質有多麼重要。後來在這位同學的幫助和我自己的努力之下,我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高考的時候還成了我們當地的高考狀元。
另一個案例,發生在我工作的第二年。那時候大家初入職場,津津樂道的話題無非是薪水多少、周末去哪裏玩之類的。但我注意到,我們當中有一位同年畢業的朋友已經成為他們公司的一個部門經理。而就我對他家庭狀況的了解,他是不可能有額外的社會關係幫助他達到這個高度的(原諒我當時的第一反應也是“走後門”),所以便找了個機會和他進行了一次深度的交流。
這位朋友的見解讓我受益至今,他說:
“其實站在老板的角度,讓誰做管理崗位並不是一個多麼複雜的問題。有時候固然要考慮背景關係和履曆深度,但企業終究是要有人來做事情的,那麼關鍵崗位到底用誰,就在於誰能把事情做好,誰能創造收益,讓老板省心。”
我們都說學習要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其實做到這種程度還是不夠的。把學習做深,代表的是研究事物背後本質性的規律,從而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一法通則萬法通”的效果。和在學校裏隻要把考試考好就達標不一樣的是,在職場中我們需要應對更加複雜多變的環境,單靠教科書式的“標準解法”去解決問題是遠遠不夠的。
特別是對創業者、新業務的開拓者來說,他們可能每天都遇到新問題,這時候,隻能依靠我們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資源,通過靈活組合,優化調配去解決。
什麼是做事的深度?做事的深度就是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就是麵對再尋常的事,都願意去思考每一個細節,去思考如何持續優化,去思考如果事情的關聯因素發生變化,應該如何良好應對。
四
關於這兩方麵,我都有讓自己記憶猶新的真實案例。
高一的時候,我的學習成績隻能排在班級中上,年級中遊。作為一名家境貧寒、讀書是唯一出路的學生,我當時非常焦慮,為此我開始仔細研究班上學習成績好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