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設有梁皇壇。

每晚均有1一2場“放焰口”。

—''孟蘭盆會

亦稱“盂蘭盆齋”、“盂蘭盆節”,另稱“中元節”、“鬼節”。“盂蘭”是梵文音譯,意譯是“救倒懸”。每逢夏曆七月十五日,佛教信徒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超薦曆代祖先。據《佛祖統級》(卷三十七)載,中國自梁武帝始設盂蘭盆齋,他於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設盂蘭盆齋,此後上行下效,很快傳播到民間。盂蘭盆會儀軌是在陰曆七月十五日全天舉行,在此數天前,即建立佛壇、普施壇、孤魂壇。儀軌程序內容主要有淨壇、開壇、誦《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後誦《疏文》(請佛、菩薩下界指導);淨壇後行“引魂”儀式(引鬼入壇);誦《心經》、《往生咒》、“三真言”。開壇後拜壇,多依《慈悲水懺》中所載儀軌施行。晚上普施,

主要是放焰口;燒法船、燒靈房;放河燈等。

三、放焰口

“放焰口”是重要的佛教儀式,“焰口”亦稱“麵燃”,是佛經中的餓鬼名。密宗有專對這種餓鬼施食的經咒和念誦儀軌,照此舉行的佛教儀式稱為“放焰口”。“放焰口”主要用於佛教節日陰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民間稱“鬼節”“燈節”),後來亦廣泛用於民間。“放焰口”一般在黃昏時舉行,供以飲食,以度餓鬼,成為為死者“超度亡靈”不可缺少的法事活動。雖然公元1世紀佛教已從印度傳人,但將梵文《瑜伽焰口》譯成漢文,始於7—8世紀。唐代,於田人實叉難陀(公元652—710年)首譯《救麵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和《甘露陀羅尼咒》(一卷);其後獅子國人不空三藏(公元705—774年)根據同本譯出《救拔餓鬼陀羅尼經》及《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注27)。

所譯焰口儀軌的程序是:

1、破地獄真言;

2、召餓鬼真言;

3、召罪真言;

4、摧罪真言;

5、定業真言;

6、懺悔真言;

7、施甘露真言;

8、開咽喉真言;

9、七如來真言;

10、發菩提心真言;

11、三昧耶戒真言;

12、施食真言;

13、乳海真言;

14、普供養真言;

15、奉送真言。

當時的《焰口》是以密宗形式施法,唐、五代以後已失傳。直到元代藏傳佛教傳人漢地,密宗《焰口》施食之法又得以在內地流傳,其名為《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一卷)。該《焰口》與不空三藏的譯本相比,增加了三歸(鈑)大輪明王咒、轉法輪''菩薩咒、三十五佛、普賢行願偈、運心供養、三寶施食、人觀音定、尊勝真言、六趣偈、發願回向偈、金剛薩埵百字明、十類孤魂文、三皈依讚等部分。從這些增添的部分來看,元代承傳的《焰口》,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充實與豐富了唐代《焰口》的內容。

特設有梁皇壇。

每晚均有1一2場“放焰口”。

—''孟蘭盆會

亦稱“盂蘭盆齋”、“盂蘭盆節”,另稱“中元節”、“鬼節”。“盂蘭”是梵文音譯,意譯是“救倒懸”。每逢夏曆七月十五日,佛教信徒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超薦曆代祖先。據《佛祖統級》(卷三十七)載,中國自梁武帝始設盂蘭盆齋,他於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設盂蘭盆齋,此後上行下效,很快傳播到民間。盂蘭盆會儀軌是在陰曆七月十五日全天舉行,在此數天前,即建立佛壇、普施壇、孤魂壇。儀軌程序內容主要有淨壇、開壇、誦《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後誦《疏文》(請佛、菩薩下界指導);淨壇後行“引魂”儀式(引鬼入壇);誦《心經》、《往生咒》、“三真言”。開壇後拜壇,多依《慈悲水懺》中所載儀軌施行。晚上普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