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京音樂以智化寺為中心。

坐落於北京古城東南角的佛教寺院智化寺,建於明代英宗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是皇宮弄權太監王振所建的一所家廟。該寺院不僅以其建築和藏經在北京佛學界著稱,它所保留下來的古老樂譜、樂器、樂曲,特別是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的京音樂,在中國佛學界、音樂界更具有其珍貴的文獻價值。古老的智化寺京音樂,對於研究中國佛教音樂藝術、中國音樂史、民族音樂學等學科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智化寺建寺時,由於王振在宮廷的顯赫權勢和地位,寺院聘有在音樂方麵造詣很深的樂僧,設有編製嚴格、完整的樂隊,他們的演奏主要用於佛事和祭祀活動。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景帝即位,王振被斬。在景泰元年至七年(公元1450—丨456年)期間,智化寺無人過問,寺院裏的樂僧便靠為民間承辦法事謀生,使智化寺京音樂走出了寺院。到了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英宗複位,他為了追念忠實於他的太監王振,便在智化寺塑像樹碑,設典祭祀,智化寺京音樂再度受到重視並活躍起來。清代,約在道光、鹹豐年間(公元1821—1861年),智化寺京音樂向外傳授到天仙庵,以後又分別傳授到成壽寺、水月庵、地藏寺、夕照寺、觀帝廟、火神廟、九頂娘娘廟、普寧寺等十餘座寺院,智化寺京音樂逐漸成為北京北傳佛教音樂的中心,被樂僧們冠稱之為“京音樂”(注48)。

1952年在巨讚法師(原中國佛教協會副主席)的支持下,樂僧法廣指引查阜西先生采訪發現了京音樂演奏樂僧18人,後法廣又發現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永乾抄本古譜。京音樂古樸典雅的演奏,遺存的古譜及樂器形製特征,引起宗教界、音樂界眾多學者的關注與震驚。潘懷素、查阜西、楊蔭瀏、楊大鈞等先後撰寫了介紹與研究智化寺京音樂的文章與論文(注49)。

1952年11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為智化寺京音樂錄製了《清江引》《小華嚴》2曲。1953年春在查阜西的推薦下又錄製了中堂曲《晝錦堂》、《錦堂月》、《山荊子》與套曲《料峭》,使20世紀50年代智化寺京音樂樂僧們的實際演奏音響得以存留至今。

1953年2月10日,在北京文聯主席老舍主持的“燕樂晚會”上,查阜西第一次向文藝界介紹了智化寺京音樂的發掘過程與藝術特點,並演奏了3首智化寺京音樂樂曲:①隻曲《小華嚴》;②法器《粉蝶出六條》;③中堂曲《晝錦堂》。

1954年在文藝界與宗教界的聯合倡議下,當年成立了“北京京音樂籌備會”,隨即又成立了“北京智化寺京音樂研究會”。但後

中國佛教京音樂以智化寺為中心。

坐落於北京古城東南角的佛教寺院智化寺,建於明代英宗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是皇宮弄權太監王振所建的一所家廟。該寺院不僅以其建築和藏經在北京佛學界著稱,它所保留下來的古老樂譜、樂器、樂曲,特別是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的京音樂,在中國佛學界、音樂界更具有其珍貴的文獻價值。古老的智化寺京音樂,對於研究中國佛教音樂藝術、中國音樂史、民族音樂學等學科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智化寺建寺時,由於王振在宮廷的顯赫權勢和地位,寺院聘有在音樂方麵造詣很深的樂僧,設有編製嚴格、完整的樂隊,他們的演奏主要用於佛事和祭祀活動。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景帝即位,王振被斬。在景泰元年至七年(公元1450—丨456年)期間,智化寺無人過問,寺院裏的樂僧便靠為民間承辦法事謀生,使智化寺京音樂走出了寺院。到了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英宗複位,他為了追念忠實於他的太監王振,便在智化寺塑像樹碑,設典祭祀,智化寺京音樂再度受到重視並活躍起來。清代,約在道光、鹹豐年間(公元1821—1861年),智化寺京音樂向外傳授到天仙庵,以後又分別傳授到成壽寺、水月庵、地藏寺、夕照寺、觀帝廟、火神廟、九頂娘娘廟、普寧寺等十餘座寺院,智化寺京音樂逐漸成為北京北傳佛教音樂的中心,被樂僧們冠稱之為“京音樂”(注48)。

1952年在巨讚法師(原中國佛教協會副主席)的支持下,樂僧法廣指引查阜西先生采訪發現了京音樂演奏樂僧18人,後法廣又發現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永乾抄本古譜。京音樂古樸典雅的演奏,遺存的古譜及樂器形製特征,引起宗教界、音樂界眾多學者的關注與震驚。潘懷素、查阜西、楊蔭瀏、楊大鈞等先後撰寫了介紹與研究智化寺京音樂的文章與論文(注49)。

1952年11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為智化寺京音樂錄製了《清江引》《小華嚴》2曲。1953年春在查阜西的推薦下又錄製了中堂曲《晝錦堂》、《錦堂月》、《山荊子》與套曲《料峭》,使20世紀50年代智化寺京音樂樂僧們的實際演奏音響得以存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