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正月初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春節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節日。“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獨具魅力的一個節日。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即年三十晚上,又稱除夜、歲除。它與春節首尾相連。由於除夕是一年中歲末的最後一天,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做各種準備來慶祝即將到來的新年。而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司馬遷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各民族的人們都要舉行各種各樣帶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春節與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曆史一樣源遠流長。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時人們稱春節為元旦、元辰、元朔、元日等。“元”的本意為“頭”,後來引申為“開始”,而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孟冬之月也就是冬季的第一個月為正月。由於秦始皇又名嬴政,而“正”和“政”又恰好是同音,為了避諱名號,就下令將“正”的音改讀“征”,從此放爆竹這個讀音一直沿用至今。漢朝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以夏曆為基礎編寫了《太陽曆》,以孟春之月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為正月。從漢朝到現在,人們一直使用這種曆法,至今仍稱陰曆為夏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農曆。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同時也廢除了夏曆,中國開始了公元紀年的時代,每年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這樣就和農曆的元旦有了區別。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的正月初一通常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關於春節的傳說以及各種習俗、食俗都豐富多彩。整個春節期間要數除夕的晚上最熱鬧,晚餐也最為豐盛。離家在外的遊子,在這一天也都要趕回來,全家人歡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回憶過去,展望未來,氣氛溫馨、融洽。大家看著電視,守歲到深夜,當零點鍾聲響起,全家人開始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年輕人則爭先恐後地跑到外麵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人們早晨起來穿上新衣服,以嶄新的麵貌迎接新的一年。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在這一天裏家家戶戶基本不動菜刀,認為一年可平安;也不掃地,是怕財氣被掃走;打開大門時要念“財門打開,財寶滾進來”。早飯過後要出去串門、拜年。當然,大年初一,最高興的要數孩子們了,早晨起來給長輩們挨個拜年,說吉祥話,就可以得到“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