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複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阿衡也看到了這首詩,他知道萬年創建曆法的工作即將要完成,就更加緊張了。於是偷偷派殺手去行刺萬年,不料被當場捉住。此時萬年現在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就是電子萬年曆的研製已經成功,祖乙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複始,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想了想說:“春為歲首,那就叫春節吧。”
這就是春節的來曆。
寒來暑往,年複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終於製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白發銀須了。國君被他的敬業精神深深地感動,為了紀念萬年的豐功偉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並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就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
七郎射“夕”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它經常出來害人,尤其是看見誰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一定要去糟蹋,而後還要把女孩吃掉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卻又無計可施。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很準,他養的一隻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鬥不過它。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著狗到處尋找“夕”的蹤跡,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睡大覺,太陽落山後才跑出來,害人後就迅速逃跑了,因此沒人知道它住在哪兒。
七郎始終沒有放棄,他找“夕”找了一年。臘月三十這天,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天喜地地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女孩子一定很多,說不定“夕”會跑來。於是,他就跟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手邊,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整個鎮子全跟著敲起來了。震耳欲聾的響聲把“夕”嚇得四處亂竄,結果被正在外麵等待的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狗去咬它,“夕”就跟狗打了起來。鬥了幾個回合,“夕”有點力不從心了,想逃走,不料後腿被狗死死地咬住不放。七郎趁機拉開弓箭,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做“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鞭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新年。
除夕在台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到了晚上,家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美味菜肴,桌下放置一個火盆。吃完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燭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們得壽越長。為了表示孝心,許多人都會守歲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