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

1.心理調理

●改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矛盾、緊張是癔病的重要誘因,患者要努力改善人際關係,周圍的人也要幫助患者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提高自信心

不斷地鼓勵患者,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最大限度的消除負麵影響。

●保持心情愉快

痛苦、氣憤、悲哀、情緒大起大落等精神刺激會給病情恢複帶來不良影響,患者要保持心情愉快,樂觀的麵對發生的不快。

●給自己減壓

不要長時間處於強大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之下,常跟朋友或周圍的人交流。吐露心中的不快,及時宣泄心中憤懣。

2.按摩調理

(1)患者取仰臥位,按揉太陽穴1至3分鍾。

(2)用拇指著力,從頭維穴起,經太陽穴,按摩至耳門穴2至5分鍾,直至有酸脹感。

(3)用雙手拇指著力,從氣戶穴起,按摩至衝門穴,同時反複推肋緣3至5次。

(4)用兩手拇指著力,分推手三陰經2至3分鍾。

(5)用兩手拇指著力,從曲澤穴,經內關穴,按摩至勞宮穴1至2分鍾。

(6)揉按內關穴、神門穴、湧泉穴各3至5分鍾。

(7)取俯臥位,按揉腰背部3至5次。

(8)推擦膀胱經,直至透熱。

(9)再次推按腰背部3至5次。

噯酸——消化性潰瘍,胃炎,胃酸分泌過多。

【解釋】

噯氣時能噯出酸性胃內容物時,稱為噯酸。多見於消化性潰瘍、胃炎或胃酸分泌過多的人。

一、消化性潰瘍

詳見“燒灼性腹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二、胃炎

詳見“嘔吐伴有惡心,嘔吐後惡心能得到暫時緩解——胃炎,胃癌,胃穿孔,腸梗阻等”。

三、胃酸過多

詳見“白睛胃征:指在兩眼瞳孔的下方白睛上的毛細血管呈充血、擴張、紅黑)——腸胃炎,胃酸過多”。

【調理】

一、消化性潰瘍

見“燒灼性腹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二、胃炎

見“嘔吐伴有惡心,嘔吐後惡心能得到暫時緩解——胃炎,胃癌,胃穿孔,腸梗阻等”。

三、胃酸過多

見“白睛胃征:指在兩眼瞳孔的下方白睛上的毛細血管呈充血、擴張、紅黑——腸胃炎,胃酸過多”。

噯氣反複發作,不時咽入空氣,又不時噯出,進食高脂肪餐後較易出現症狀——吞氣症。

【解釋】

吞氣症是指某些孩子在吃奶時突然中斷,然後雙手握拳,啼哭,煩躁,麵紅耳赤等症狀,醫學上稱為吞氣症。多見於3個月左右性急的男孩子,一般情況下,患兒在出生6個月後會自愈。

嬰兒在吸奶過程中吸入大量空氣,使得胃下部空氣聚集,奶液隻停留在胃上部,空氣不能及時排出而進入腸道,導致腸道肌肉痙攣,引起反複吞氣、腹部不適、打嗝、放屁頻頻、腹痛等症狀。

嬰兒吞下空氣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1)奶頭問題:奶頭括約肌緊張導致出奶慢,或奶頭短甚至內陷,使得小兒不易吃到奶,於是在用力吮吸時就吞入大量空氣。

(2)喂奶姿勢不當:由於喂奶姿勢不當,奶瓶傾斜,使得奶嘴中有空氣。

【調理】

1.喂奶前穩定患兒情緒

對於性情急躁的患兒,在喂奶前要給予精神上的安慰,使其不要哭鬧、激動,等患兒平靜之後再喂奶。

2.注意飲食規律

定時喂奶,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出於饑餓狀態。

3.采用正確的喂奶姿勢

人工喂養時,奶嘴不要傾斜,讓奶嘴充滿乳汁;母乳喂養時,母親宜采取立位或坐位。

4.把握喂奶時間

每次喂奶時間不宜過長,控製在20分鍾以內。

5.喂奶之後的注意事項

哺乳後將小兒豎直抱起,輕輕靠在肩上,輕拍其背部,然後把小兒放在床上,取右側臥位。

5.注意乳頭問題

如果母親發現奶頭內陷或過短,平時要經常輕輕向外提拉;如果括約肌緊張,可用手掌順、逆時針各按摩十餘次,然後再喂奶。

6.如何緩解症狀

如患兒症狀發作時,可用熱毛巾外敷腹部或輕輕按摩腹部。

臭屁——消化道出血,菌痢,阿米巴痢疾。

【解釋】

一、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是食管到肛門的消化管道,包括胃、回腸、盲腸、十二指腸、空腸、結腸及直腸。消化道根據屈氏韌帶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上消化道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空腸、肝、胰腺等消化腺膽道及胰管等腺體導管;屈氏韌帶以下的消化管道為下消化道。

消化道出血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上消化道出血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複雜,包括管道自身炎症,如食管炎、食管潰瘍、腸胃炎等;物理損傷,如手術、創傷等;血管病變,如白血病、血友病、門靜脈高壓等;腫瘤因素,如胰腺癌、縱隔腫瘤、食管癌、胃癌等。

(2)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的的病因有肛管疾病,如痔、肛裂、肛瘺等;直腸疾病,如直腸損傷、結核性直腸炎、直腸腫瘤等;結腸疾病,如菌痢、阿米巴痢疾等;小腸疾病,如腸結核、腸套疊、小腸腫瘤等。

患者的症狀與消化道出血的性質、部位、失血量、失血速度、患者年齡及機體功能有關。

(1)出血性質:如急性大量出血,患者表現為嘔血;慢性小量出血,患者表現為便血;如上胃腸道出血,患者排黑糞或柏油樣糞便;十二指腸出血速度過快,患者糞便呈紫紅色;右半結腸出血,糞便呈鮮紅色。

(2)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大量出血可導致周圍循環衰竭患者可出現頭昏、心悸、惡心、口渴、暈厥、皮膚灰白、精神萎靡、意識障礙、休克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