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的地方未必有好東西——羊群效應(1 / 2)

“可是畢竟是剛剛認識的新同事,而且我和洋文的收入差不多,我要是太寒酸不是被別人笑話?”出於愛麵子的心理,李明也放開膽子花掉自己近一個月的收入,購買了一隻名牌皮包。

“從商場回來,我就後悔了。”和洋文快樂的單身生活不一樣,李明去年新婚,每個月還要和老婆一起償還一筆不小的按揭貸款,可是買一個手提包就花掉了自己一個月的薪水,想想下個月去償還信用卡的情景,李明就開始有點擔憂。其實偶爾購買了一件“奢侈品”也算不了什麼大事,對李明來說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消費心態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可見,在消費的過程中,夥伴的示範作用也會對人們的消費行為產生不小的刺激。李明與洋文的收入雖然差不多,但是個人的實際情況並不相同,比如作為單身的洋文可以過上無憂消費的“月光族”生活,不過,已經建立家庭的李明卻要應對房貸和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因此盡管他們名義上收入相當,不過,兩個人可以供支配的收入卻是大不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他們消費能力的不同,然而這種示範效應的存在卻使一些消費行為相互影響。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諺語說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眾,因為種種的原因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我們也經常見到有些人,一見別人排隊買東西,就以為是有“便宜”可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加入進去。而一見別人都誇這東西好,也趕快掏腰包,生怕錯過機會。這些現象都是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消費行為。因為存在示範效用,也經常出現一些“托兒”的現象,這些都是商家玩的把戲,最終的目的也無非是吸引觀眾來購買商品。

曾經有一段時間,很多中老年人就陷入了保健食品廣告的“羊群效應”中。保健食品廠商誇大、渲染某種健康狀況或者疾病,使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產生恐懼、擔憂,再渲染保健食品神奇的藥用功效,從而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結果,那些病篤亂投醫的老年消費者對虛假宣傳深信不疑,而隻要一個人去購買則往往造成更多人盲目跟風購買,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就是典型的消費示範效應。

有位著名作家曾總結出“西方人崇尚個性,東方人追求共性”,其實這倒道出了人們的心理定式。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當人們一說什麼東西流行,於是滿大街全是。於是,就出現了流行“文化衫”,滿大街背著“文化”跑;流行“鬆糕厚底鞋”,不分高矮胖瘦,腳下統統蹬著大厚底;流行西服,連農民下地幹活也穿西服。

從社會行為上來講,人是一種群居性的動物,具有好熱鬧的天性。對於普通人來說,好麵子、愛攀比、趨同是社會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小毛小病”,其實這從個人的心理層麵講,也是一個很難簡單地克服的問題,因此要想避免非理性消費的產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與“羊群效應”絕緣。在外出消費的時候,盡量選擇與自己的消費能力相當的夥伴和朋友共同購物,而避免與比自己消費能力高的人一起搭伴而行,這樣可以消除非理性購物對自己的經濟帶來的影響,不管怎麼說保持自己的消費理性是最重要的。

“可是畢竟是剛剛認識的新同事,而且我和洋文的收入差不多,我要是太寒酸不是被別人笑話?”出於愛麵子的心理,李明也放開膽子花掉自己近一個月的收入,購買了一隻名牌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