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呢?這是因為GDP代表的是全社會終端商品的價格總和,而我們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全社會終端商品使用價值的總和。這二者既相互關聯,又相互背離。比如李先生家3年前每月吃10斤豬肉,每斤4.5元,共需45元。去年豬肉漲到了9元一斤,李先生家每月還吃10斤,需90元,這樣在李先生家的生活水平並沒有任何提高的情況下消耗的GDP增加了一倍。今年豬肉漲到了13元一斤,李先生家吃不起10斤了隻能吃7斤,需花費91元,這樣李先生家在生活水平下降30%的情況下消耗的GDP反而還略有增加。李先生的生活水平取決於他吃了多少肉,而GDP反映的是李先生買這些肉花了多少錢,二者既有相互關聯的一麵,又有相互背離的一麵。有時李先生花的錢多說明他吃的肉多了,有時他花的錢多反而吃的肉少了。
可見,雖然GDP的積極效應是多方麵的,但也有其局限性。具體來說,GDP的局限性表現在兩個方麵:
其一,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準確情況。因為現行GDP統計對沒有效益的經濟活動也照算不誤,比如有一年發大水了,水災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造成了很多災區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困難。但是,GDP卻增長上去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救災需要投進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要花費大量的物資,所以GDP上去了,GDP增長了。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說,比方說早上開車上班,如果開車很順利,就很快到了工作單位;如果出了車禍,人要送到醫院去治病,車要送到車行去修理,那麼這樣GDP就上去了,GDP就增加了。本來出車禍是不好的事情,也不會產生效益,但是從GDP來講卻是增長了。這種GDP的增長,其財富積累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其二,GDP也不能夠反映經濟增長的成本。比方說,有些地方,經濟增長雖然比較快,但是,資源消耗非常厲害,造成了很大的環境汙染,GDP上去了,但是成本很大,破壞了生態平衡。這是非常不劃算的。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GDP也快速增長,基本上保持了30年每年10%的增長速度,不能不讓世界驚歎。1972年,中國的GDP隻有272億美元,甚至還不如小小的荷蘭或瑞典。但是根據2008年的統計數據,美國的GDP為14.3萬億美元,日本4.84萬億美元,中國4.22萬億美元,德國3.82萬億美元。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即使我們的經濟總量再大,如果被13億的人口一平均,就很少了。2008年,中國人均GDP隻排到世界第104名。
也因此,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一個國家或地區的GDP,既不要忽視它的重要作用,也不要把它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呢?這是因為GDP代表的是全社會終端商品的價格總和,而我們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全社會終端商品使用價值的總和。這二者既相互關聯,又相互背離。比如李先生家3年前每月吃10斤豬肉,每斤4.5元,共需45元。去年豬肉漲到了9元一斤,李先生家每月還吃10斤,需90元,這樣在李先生家的生活水平並沒有任何提高的情況下消耗的GDP增加了一倍。今年豬肉漲到了13元一斤,李先生家吃不起10斤了隻能吃7斤,需花費91元,這樣李先生家在生活水平下降30%的情況下消耗的GDP反而還略有增加。李先生的生活水平取決於他吃了多少肉,而GDP反映的是李先生買這些肉花了多少錢,二者既有相互關聯的一麵,又有相互背離的一麵。有時李先生花的錢多說明他吃的肉多了,有時他花的錢多反而吃的肉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