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極少褒獎他人的褚祿山,也不由得驚歎一句:“好一個攻守兼備的劉寄奴!”
至於吃足苦頭的北莽將領,對這個早就聲名遠播的北涼名將,則是越發人人恨不得食其肉。
柳芽、茯苓在各自獲得五千步卒幫忙守城後,兩鎮輕騎就能夠徹底放開手腳。與此同時,徐鳳年親自下令包括纖離牧場在內涼州幾大馬場,為原本還需要兼顧長途奔襲的柳芽、茯苓兩鎮更換或者補充戰馬,轉為以追尋爆發力作為唯一宗旨。徐鳳年和都護府給柳芽、茯苓製訂了一項規矩,接下來的戰事應當以兩百裏為界線,隻要找準機會,不用跟都護府稟報軍情,可以自行出城尋找北莽騎軍作戰,要求就隻有戰後能夠保存主力,不論勝負!這對北涼邊軍來說實在是匪夷所思的軍令,竟然還有吃了敗仗都不責罰的好事情?柳芽、茯苓兩鎮主將還專門跑去懷陽關詢問此事,生怕是消息傳遞有誤。可得到的答案竟然是肯定的。事後兩名騎軍主將碰頭議事,都有些憋屈和憤懣,覺得王爺和褚都護這是瞧不起他們兩鎮騎軍的戰力啊。憋了口惡氣的茯苓軍鎮騎軍,很快就帶著剛從幾大牧場迎娶來的數千“新媳婦”,找到一個宣泄口,得到遊弩手彙報後,在牙齒坡一帶跟北莽一支偏騎狠狠幹了一架。四千北莽騎軍死戰不敵,向西潰逃。一名叫乞伏隴關的騎軍都尉建言軍鎮主將衛良不可追擊,衛良不聽勸阻,銜尾追殺三十餘裏,為八千莽騎埋伏。跟在茯苓騎軍最後的乞伏隴關在關鍵時刻,率五百騎破陣直衝北莽大纛,而且在這之後誓死殿後,這才給茯苓騎軍主力後撤贏得了寶貴時間。乞伏隴關身上鐵甲嵌入箭矢多達六根,五百兵力僅存不足一標人馬。此戰雖然北莽戰損大於北涼,但是涼州邊關第二道防線上的茯苓騎軍差一點就全軍覆沒,就算仍有五千步卒守城,但是沒了騎軍,原本兩翼齊飛的防線也就會折斷一翼。衛良為此前往懷陽關負荊請罪,不過徐鳳年並未責罰這位茯苓主將,隻是提拔那個被自己隨手丟入茯苓軍鎮擔任小都尉的乞伏隴關,將其升為都尉之上校尉之下的校檢官,統領補足名額後的一千騎軍,設立斬纛營,允許此營每次建功便酌情增添兵力,最終會以三千騎為人數上限。這是在葫蘆口步軍虎撲營被撤營和幽州騎軍新設不退營後,又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乞伏隴關這個北莽馬欄子出身的無名小卒,開始在北涼邊軍中一鳴驚人。
北涼都護府內,褚祿山正在和將領討論是否應該向虎頭城運輸兵力,雙方爭執激烈,爭吵的焦點在於開辟這條道路付出的巨大代價到底有沒有意義。現在誰都清楚虎頭城再容納一萬五千人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進不進得去。柳芽、茯苓的騎軍牽扯暫時隻能做到讓北莽無法在虎頭城南麵展開穩定攻勢,這跟北涼邊軍由南門大搖大擺支援虎頭城有著天壤之別。堅持一方認為送一萬五千人進入虎頭城的代價大概會是萬餘騎軍的損失;反對一方則堅持這種損失太過低估北莽的戰力和決心了,這種鋌而走險的行徑正中下懷,北莽正愁打不開局麵,這是北蠻子打瞌睡了咱們北涼就送枕頭,到時候別說損失一萬騎軍,就是三萬人都不夠填滿虎頭城南那個大窟窿。然後有人提議柳芽、茯苓兩鎮同時出擊,大膽推進,向駐紮在龍眼兒平原的北莽大軍展開騷擾,為走懷陽關這個方向的兵源輸送打掩護。但是很快就有人反對,認為以董卓等人的腦子,這種看似好心實則下乘的用兵無異於主動跟北蠻子打招呼,生怕他們不知道咱們北涼有動作了。
哪怕是極少褒獎他人的褚祿山,也不由得驚歎一句:“好一個攻守兼備的劉寄奴!”
至於吃足苦頭的北莽將領,對這個早就聲名遠播的北涼名將,則是越發人人恨不得食其肉。
柳芽、茯苓在各自獲得五千步卒幫忙守城後,兩鎮輕騎就能夠徹底放開手腳。與此同時,徐鳳年親自下令包括纖離牧場在內涼州幾大馬場,為原本還需要兼顧長途奔襲的柳芽、茯苓兩鎮更換或者補充戰馬,轉為以追尋爆發力作為唯一宗旨。徐鳳年和都護府給柳芽、茯苓製訂了一項規矩,接下來的戰事應當以兩百裏為界線,隻要找準機會,不用跟都護府稟報軍情,可以自行出城尋找北莽騎軍作戰,要求就隻有戰後能夠保存主力,不論勝負!這對北涼邊軍來說實在是匪夷所思的軍令,竟然還有吃了敗仗都不責罰的好事情?柳芽、茯苓兩鎮主將還專門跑去懷陽關詢問此事,生怕是消息傳遞有誤。可得到的答案竟然是肯定的。事後兩名騎軍主將碰頭議事,都有些憋屈和憤懣,覺得王爺和褚都護這是瞧不起他們兩鎮騎軍的戰力啊。憋了口惡氣的茯苓軍鎮騎軍,很快就帶著剛從幾大牧場迎娶來的數千“新媳婦”,找到一個宣泄口,得到遊弩手彙報後,在牙齒坡一帶跟北莽一支偏騎狠狠幹了一架。四千北莽騎軍死戰不敵,向西潰逃。一名叫乞伏隴關的騎軍都尉建言軍鎮主將衛良不可追擊,衛良不聽勸阻,銜尾追殺三十餘裏,為八千莽騎埋伏。跟在茯苓騎軍最後的乞伏隴關在關鍵時刻,率五百騎破陣直衝北莽大纛,而且在這之後誓死殿後,這才給茯苓騎軍主力後撤贏得了寶貴時間。乞伏隴關身上鐵甲嵌入箭矢多達六根,五百兵力僅存不足一標人馬。此戰雖然北莽戰損大於北涼,但是涼州邊關第二道防線上的茯苓騎軍差一點就全軍覆沒,就算仍有五千步卒守城,但是沒了騎軍,原本兩翼齊飛的防線也就會折斷一翼。衛良為此前往懷陽關負荊請罪,不過徐鳳年並未責罰這位茯苓主將,隻是提拔那個被自己隨手丟入茯苓軍鎮擔任小都尉的乞伏隴關,將其升為都尉之上校尉之下的校檢官,統領補足名額後的一千騎軍,設立斬纛營,允許此營每次建功便酌情增添兵力,最終會以三千騎為人數上限。這是在葫蘆口步軍虎撲營被撤營和幽州騎軍新設不退營後,又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乞伏隴關這個北莽馬欄子出身的無名小卒,開始在北涼邊軍中一鳴驚人。
北涼都護府內,褚祿山正在和將領討論是否應該向虎頭城運輸兵力,雙方爭執激烈,爭吵的焦點在於開辟這條道路付出的巨大代價到底有沒有意義。現在誰都清楚虎頭城再容納一萬五千人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進不進得去。柳芽、茯苓的騎軍牽扯暫時隻能做到讓北莽無法在虎頭城南麵展開穩定攻勢,這跟北涼邊軍由南門大搖大擺支援虎頭城有著天壤之別。堅持一方認為送一萬五千人進入虎頭城的代價大概會是萬餘騎軍的損失;反對一方則堅持這種損失太過低估北莽的戰力和決心了,這種鋌而走險的行徑正中下懷,北莽正愁打不開局麵,這是北蠻子打瞌睡了咱們北涼就送枕頭,到時候別說損失一萬騎軍,就是三萬人都不夠填滿虎頭城南那個大窟窿。然後有人提議柳芽、茯苓兩鎮同時出擊,大膽推進,向駐紮在龍眼兒平原的北莽大軍展開騷擾,為走懷陽關這個方向的兵源輸送打掩護。但是很快就有人反對,認為以董卓等人的腦子,這種看似好心實則下乘的用兵無異於主動跟北蠻子打招呼,生怕他們不知道咱們北涼有動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