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馬太效應”
來自《聖經·馬太福音》中一則寓言的“馬太效應”,主要是指一種“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社會現象。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用它來概括一種“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的社會心理現象由此形成了這樣一個結論,千萬不可忽視對那些表現出色年輕人的激勵。因此,衡量一個管理者是否具有遠見,主要是看能否對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優秀青年人進行物質上特別是委以重任上的激勵和獎勵梁啟超曾說過,少年強則國家強,因此,對青年人作出的成績及時進行表彰、鼓勵,其影響是深遠的,價值不可限量。已故中科院院士、著名計算機專家王選曾坦陳,自己在三四十歲時搞出的科研成果最多,創新能力旺盛,但當時得到的獎勵卻很少;等到自己年齡老了,有了名氣,隻做領導工作,已經不需要表彰時,卻得到一個又一個的獎勵,對於這一個個大獎有點受之有愧。所以,對即使是同樣的激勵措施,在年輕人身上的作用也會更大一些。但實際是,負麵問題更具有“馬太效應”,如我國基尼係數在10年前就越過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之後就在逐年攀升。於是,貧富差距就突破了合理界限。這是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的觀點。對我國的基尼係數目前各機構認識不一,被學界普遍認可的是世界銀行測算的0.47。還有,2010年前半年的“九連跳”台灣企業家郭台銘在大陸建的一家以生產電子、數碼產品配件為主的高新科技企業富士康公司,近5個月來,已經有9名跳樓,7死2傷。、“六連殺”從2010年3月23日到5月12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先後有福建南平實驗小學、廣西合浦西場鎮西鎮小學、廣東雷州雷城第一小學、江蘇泰興幼兒園、山東濰坊尚莊小學、陝西南鄭聖水鎮林場村幼兒園等6所學校發生慘案,19名無辜的兒童被殺害,73名學生和成人被傷害。和“兩連跪”2010年4月份遼寧莊河村民“隻是想拿到應得的錢(征地補償款)”千人下跪。廣東化州新安鎮梅子坑移民新村因為耕地問題,近百村民在化州市政府門前長跪。
具體來看,負麵的“馬太效應”有如下的形態:
(1)經濟危機
這是發生在經濟領域裏的“馬太效應”。由於華爾街無節製的貪婪與政府和監管當局的放縱,使得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至今還在延續其弊病。在美國,1%的富人擁有著99%的財富,華盛頓的政客都在為這1%的人服務。是誰縱容了華爾街的貪婪。據專家研究,類似的危機曾經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過。後來是靠戰爭才遏製了其蔓延的勢頭。其實,這次危機不僅烈度要遠遠超過曆史先例,而且其蔓延度還要更加強烈。這是與當下的生產社會化、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心理化和社會組織化的態勢密切相關的。
(2)世界大戰
這是發生在戰爭領域中的“馬太效應”,也是到了現代以後才出現的一種戰爭現象。其中,多個戰爭策源地就足以說明,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一個可以形成整體“馬太效應”的時代。而在20世紀之前的戰爭雖然也是世界性的,但區別在於連結成為“世界”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以現代的眼光看,過去最大的戰爭,如公元初期的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前27年-395年),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193年-476年)。和漢匈戰爭漢朝(前202-公元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前215年匈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曆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曆了約三百年。等,至多也隻能算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和全局的。所以,往往是,越容易發生戰爭的地方,對戰爭的預防也越注意,但發生戰爭的頻率也就越高,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策源於奧匈帝國和德國一帶。
(3)種族歧視
這是發生在社會領域的“馬太效應”。二戰之後,類似的事件不斷發生、演變和擴散。在這方麵,美國也走在了世界的前麵。1968年馬丁?路德?金著名的“我有一個夢”的演講,就是在大型的黑人集會上完成的。這種效應至今還在發酵,如美國時有白人警察毆打黑人事件發生、法國因為種族歧視發生的騷亂,等等。它還滲透在實行了“合並”的德國“社會心理”中。其現在是,隨著合並時的熱情慢慢降低和減緩甚至消失,一種等級觀念慢慢建立,隔膜逐漸形成……有半數西德人認為東德人很少了解西德,而64%的東德人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1989年春秋之交,東德(民主德國)的空氣裏飄蕩著一種躁動不安的氣息……德國人——不論東德還是西德,這時都沉浸在民族和解的巨大喜悅中……當時,他們同意邊境開放,希望東德政府改革政治現狀,但不希望兩個德國立即統一。所以,類似種族歧視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現象其實在世界的每個地方和社會的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和起著作用。這是下一步社會發生危機的心理根源。
(4)革命運動
這個發源於資本主義發酵於社會主義的“馬太效應”,目前雖然有所減少和減緩,但依然埋伏在世界每個地方、社會的每個角落和每個人的心理,在乘勢而聚和伺機而動,會隨時隨地裹挾社會的每一個人。它不僅是一種行為,而且還是一種氣勢和氛圍。但影響大的還是一種深藏在人們心理深處的“革命性的思維方式”。現實的幾乎所有的“革命”卻都不是“革命”,而隻能算作“造反”、“起義”或者是“改換”。人們不同程度地都是現實政策的受益者。其區別在於,“革命”是決裂式的、不連續的、不繼承的和翻天覆地的。而這些又與資本主義早期的發展慘無人道的“悲慘”道路和局勢有關。人不到最後的時候是不會想到要“革命”的。所以,一定要慎用“革命”。“革命”一旦啟用,其效應往往會持續百年,如“法國大革命”的效應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還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