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是由大國(德、意、日)發動、主要是在大國之間進行的戰爭,其後數十年的曆史通稱“冷戰”,其實並非真正的戰爭,原因就在於它非“熱戰”。1945年以來六十年間,大國之間未再發生過戰爭,這種情形在國際關係史上似無先例,故被人稱為“長期和平”。過去每隔若幹年總要發生的大國間戰爭的“規律”,似乎發生了某種變化。
美、蘇、英三大國領導人在這裏談了很多,決定了很多事務。六十年前他們在波茨坦所達成協議的影響,在六十年後的今天還在綿延著。大戰後安排的一個重要內容往往是領土邊界的劃分。波茨坦會議根據蘇聯的要求,同意把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城連同東普魯士北部地區劃歸蘇聯。1946年,蘇聯在這裏設州,並以剛剛去世的蘇聯領導人加裏寧的名字命名,康德的故鄉哥尼斯堡因此成為了蘇聯的加裏寧格勒,為該州首府,歸俄聯邦管轄。它北麵和西麵與立陶宛毗鄰,南麵同波蘭接壤。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獨立,次年蘇聯解體,加裏寧格勒州便成了遠離俄聯邦本土600公裏的一塊飛地,當地居民從陸路進出俄本土要經過立陶宛或白俄羅斯。去年立陶宛和波蘭加入歐盟後,加裏寧格勒居民過境兩國時,必須按照歐洲有關國家的申根協定辦理手續,導致物資運輸和人員往來遇到困難。今年也是加裏寧格勒建城750周年,俄總統普京在建城750周年紀念儀式上重申,俄羅斯對這塊“飛地”擁有主權。曆史便是這樣地富有戲劇性。
六十年後的今天,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德國人民久已大徹大悟,認識到1945年對於他們與其說是“戰敗”,不如說是“解放”。以此為基礎,曆史上多少年間互為宿敵的德法已經消除了積怨,如今已在共用同一種貨幣、共同認可同一中央銀行了!而在亞洲的日本,對曆史的曖昧卻仍在持續著。我曾有機會在東京與幾位日本政府官員共進午餐。席間我講到,要改善中日關係,兩國應共同作出努力。從日本方麵說,不妨參考一下德國的某些做法,對中日友好應不無益處。沒想到對方敏感至極,立即反過來建議我以後千萬不要在日本人麵前提德國!為什麼會如此,我始終不甚明白。想來是跟日本的民族性有關吧。可是,這種對曆史的曖昧又給國家之間和人民之間的關係帶來了多大的妨礙!
波茨坦也是戰時同盟終結的開始。一旦打敗了共同的敵人,曾暫時陷去的意識形態之爭立即浮上了水麵。這似乎是政治現實主義“勝利KILL同盟”說的一個例證。很快,東西方冷戰就開始了;時隔不到一年,丘吉爾就於1946年3月5日在美國密蘇裏州的富爾敦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
(載《文彙報》2005年8月30日)
二次大戰是由大國(德、意、日)發動、主要是在大國之間進行的戰爭,其後數十年的曆史通稱“冷戰”,其實並非真正的戰爭,原因就在於它非“熱戰”。1945年以來六十年間,大國之間未再發生過戰爭,這種情形在國際關係史上似無先例,故被人稱為“長期和平”。過去每隔若幹年總要發生的大國間戰爭的“規律”,似乎發生了某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