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要先讓孩子感到你很可愛,讓他感到媽媽和爸爸是關心自己的、愛護自己的,而不是為了訓斥自己才和自己溝通的。親子溝通的主要原則是先處理情緒,後解決問題。

心理學認為:“人的潛意識隻接受有實質性意義的信息。”比如我們初學開車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前麵的標杆明明不能觸碰,教練在跟我們大喊“別碰標杆!”事實情況是,教練越喊,我們就越是撞上標杆!我們的潛意識隻接受了“碰標杆”這樣的實質性信息,而不是“別”這個信息。根據這個規律,我們不要給孩子一味地貼上“負標簽”,孩子做錯了一點小事,就訓斥他丟人、卑鄙,甚至叫他“小偷、罪犯”,有個孩子無意間對媽媽撒了謊,家長不是探明原因從而防止孩子繼續這樣,反而是把孩子關在門外,聲明不要她了、她以後會進監獄!成年人本意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牢記錯誤,但是這種方法卻事與願違。

所以,撫養孩子、做好親子溝通,我們家長要切實地改變自己的認知模式,改變了舊有的認知模式,會非常輕鬆的。擁有一個陽光的家長,就會出現一個陽光的孩子。

有位專家經常和家長朋友們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至少需要五千次的肯定,他們的反應大多是很驚訝的“哇”一聲,然後問專家是表揚孩子五千次嗎?專家回答道:你可一直這樣理解,不過肯定孩子比表揚孩子更進一步,它要求家長不管在任何場合都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關注孩子,認同孩子。

培養成功和幸福的孩子的關鍵之一是讓孩子有高度自信心,不會因為一時的成敗或行為表現來影響自己的價值感,而有自己的內在肯定。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由自信心再漸漸地發展出孩子的自律和自愛。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輔加條件的愛和肯定的目光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營養。

鼓勵孩子多作自我肯定,並不意味著應該讓他“濫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勵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應有個度,要分時間、場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則、標準和尺度。再好的良藥也不能下得過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過了頭,那就可能變成了一個自負甚至惟我獨尊的小霸王。

【專家支招】

在鼓勵孩子方麵,家長應該怎麼做?

1.堅定不移地信任你的孩子

認可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有他自己的獨立意誌,並有著無限的成長潛力。始終堅定不移地信任你的孩子,認可他、讚賞他、鼓勵他,必要時指出他行為上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是使孩子建立積極自我形象的有效方法。

2.幫助孩子正視錯誤

孩子由於做了一件錯事而遭到了批評,一下子感到喪失了前進的方向。此時你應該告訴他,對待批評的最好辦法便是承認並改正。當孩子主動承認了錯誤時,你完全可以告訴他:“你這樣做很不容易,因為這可需要很大的勇氣,你可以對自己說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和孩子溝通,要先讓孩子感到你很可愛,讓他感到媽媽和爸爸是關心自己的、愛護自己的,而不是為了訓斥自己才和自己溝通的。親子溝通的主要原則是先處理情緒,後解決問題。

心理學認為:“人的潛意識隻接受有實質性意義的信息。”比如我們初學開車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前麵的標杆明明不能觸碰,教練在跟我們大喊“別碰標杆!”事實情況是,教練越喊,我們就越是撞上標杆!我們的潛意識隻接受了“碰標杆”這樣的實質性信息,而不是“別”這個信息。根據這個規律,我們不要給孩子一味地貼上“負標簽”,孩子做錯了一點小事,就訓斥他丟人、卑鄙,甚至叫他“小偷、罪犯”,有個孩子無意間對媽媽撒了謊,家長不是探明原因從而防止孩子繼續這樣,反而是把孩子關在門外,聲明不要她了、她以後會進監獄!成年人本意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牢記錯誤,但是這種方法卻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