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最徒勞的心理——悔恨(1)(1 / 3)

心理學家認為,悔恨是一種沒有盡頭的“本來可以怎樣怎樣”的怪圈,使我們糾結於對往事的追憶當中。悔恨的感受是痛苦的,因為痛苦的來源有兩個朝向,一個指向外,一個指向內。指向外的那一端讓悔恨的人感受著“被恨”、“被鄙視”的痛苦;指向內的一端讓悔恨者感受著“施恨”的苦楚,因為錯誤已經發生,他恨的隻能是他自己。內外兼具的痛苦是雙重的,無法消除。俗話說得好,世界上除了沒有後悔藥,什麼藥都有。所以,悔恨是一種徒勞的心理。

悔恨是怎麼產生的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直白幹練地為西楚霸王項羽吟唱心中的感慨與不解,成為流傳千古的經典頌歌。

西楚霸王項羽以一己之力舉起千斤重鼎,其勇猛為天下百姓所敬仰;憑自己豪爽的個性闖蕩天下,結交了眾多能人義士;他在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成為一代梟雄;戰場上的他驍勇善戰,義氣衝天,他的戰功曾顯赫一時;他大敗漢軍,曾逼得劉邦四處逃竄,幾次三番地丟妻棄女,狼狽之極。《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睜目叱敵,敵將“目不敢視、手不能發,遂走還入壁,不敢複出”。

項羽的勇猛善戰,義薄雲天讓他在後人的心中留下不滅的印跡。但千百年來,人們更為疑惑的是一代梟雄項羽為何會敗在草寇出身的劉邦手裏,並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他為何寧死也不肯過江東?“力拔山兮氣軒昂,滅強秦兮在疆場。時不利兮烏江上,烏騅鳴兮空悲傷。”這巨大的反差讓人們難以理解,難以接受。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是這樣記載的,項羽之所以自殺而不肯過江東,是因為自己羞於見江東父老。項羽被劉邦的軍隊追趕,逃到烏江江邊。隻要過了烏江,就可回到江東老家。江東雖小,地不足千裏,人不足十萬,但也足夠使項羽成為江東之王了。渡江的船也早已準備妥當,隻需項羽一個決定,項羽的人生從此就可顛覆。麵對眾人的勸慰,項羽無不傷感地說:“天要亡我,我為何要渡!想當初我與江東八千子弟一起出去打拚,如今除我之外,無一人生還。縱然江東父老能夠原諒我,依舊擁護我為王,但我又有何麵目見大家呢?事情到了如今這般地步,我是多麼悔恨啊……”之後,項羽自刎於烏江江邊。

《史記》一直被世人認為是曆史史料最權威的記載,司馬遷的描述又帶有非常濃厚的感情色彩,所以後人認為項羽雖窮途末路,但英雄本色依舊。後來的一些史學學者通過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對這個記載提出了很大的疑問。呂叔湘先生認為,項羽的鬥爭哲學是“非我即他”,也就是說,當他勝利的時候,他要把敵人徹底消滅,而當他受阻的時候,他甘願毀滅自己,這是一種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別人的選擇。

當他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成全劉邦呢?他為何悔恨呢?項羽在自殺之前曾遭遇了無數次的失敗,被劉邦軍隊重重包圍,他最愛的女人虞姬因此而自殺身亡,他的軍隊潰不成軍,一盤散沙,那時候他沒有自殺;他受到農夫的欺騙深陷沼澤,狼狽不堪,他沒有想過自殺。這些失敗讓他極端窘迫,但項羽沒有悔恨,沒有退縮,更沒有放棄重建山河的氣魄。被劉邦大軍追趕,項羽設計的逃跑路線表明他要退守江東了,可就在將要成功的那刻,項羽選擇了放棄。統領千軍萬馬的項羽絕對是個堅強的人,他有著收複山河的雄心壯誌,隻要過了烏江,希望就會重生。生命力旺盛的項羽為什麼會心中愧疚,為什麼會心中悔恨?他的無顏回江東到底包含了怎樣的悔恨心理呢?

項羽的勇猛,項羽的豪放,與他高傲的自尊並不相互衝突。或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之前的種種戰績更是讓他產生了深深的驕傲與自豪。過江為王?當時從這裏信心百倍地領著幾千兄弟,風風光光地離開,可是現在呢,他被敵人窮追不舍,當初與他一起離開的兄弟都已經成為刀下魂了,他甚至連他最愛的女人都沒有保護好,他這般的窩囊如何再見寄予他希望的父老鄉親啊?烏江還是一樣地流淌,靜靜的,烏江的對麵是他曾經許下承諾的地方,是他立誓的起點,是他內心柔軟的一角,他卻沒有執行到終點。他高傲的自尊讓他無法麵對心中的軟弱,想了無數次的麵對最終在麵對的時候失敗了。項羽用死維護了他高傲的自尊,也用死逃避了麵對失敗的勇氣。

越是高傲的人,失敗的時候越是悔恨。“如果當初怎樣,如今也不會落得這般……”“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這樣……”悔恨無法讓失敗的人低下他高傲的頭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項羽的堅守策略,也是項羽的致命弱點。悔恨是一種徒勞的心理。對高傲的人來講,悔恨是致命的,麵對過去的失敗,恨是痛苦的。解決這種恨的方式又是極端的。

我們身處和平年代,無法深刻體會項羽當時的人生曆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高傲地堅守自己的策略方針,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生存理念,即使預感到要失敗,他們高傲的姿態也不允許他們承認失敗。所以,當失敗不可避免地降臨到他們身上時,他們注定要付出血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