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在選擇中不斷超越自我(4)(1 / 3)

這種力量是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卻又極其清晰真實可感的存在。一位美國外交官曾這樣描述過他見到毛澤東後的感覺:“在十裏以外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氣息。”這並不僅僅源於他的權力地位,更源於一種強有力的個性中彌漫出來的氛圍。我認識許多優秀的人士,他們中有企業家、有藝術家、有學者、有政府官員,他們品性各異、氣質不同,我常常感到他們身上有一種共同的東西,那就是一種能夠使周圍的氣氛環境被他的言行舉止控製住、吸引住的感染力、影響力、威懾力,而這種控製與引力,並不緣於某種誇張激烈的表演性的情緒,而是基於一種明確的自控能力——就像在一個繽紛的晚會,一個一身黑色禮服的女子,很靜默地便把大家的視線吸引到她身上,而另外一些人,也許他們更博學、更富有、更顯赫,但他們就是沒有那種力量感,前者即使衣著簡樸、言語不多,但你馬上能在一大群人中強烈地覺察到他們磁性般的存在,而後者,即便衣著醒目、派頭十足,那種深刻的無力感,還是使他們難免暗淡。

讀一本書,有位哲學家對這種神奇的心靈力量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一個擁有心靈力量的人,他也許是一位宗教領袖,也許是個柔道黑帶選手,也許是一個白手起家創立起大公司的總裁,他們為了達到現在這個目標,必定早在許多年前,就開始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們必須全神貫注,放棄許多日常欲望,做出許多犧牲,體驗許多挫折的滋味,在這樣一個長時期磨練之後,他們的心靈已經變得非常的強勁、堅忍、健全、平衡,這種力量的獲得,沒有天賦,隻有依靠時間的修煉。”

但一個人一旦擁有了這種力量,它就如同依附在他身上,成為他的一個組成部分,再也無法剝奪走,因為這種力量並不是外在的權力、地位、財富,而是一種內在的自信、自製、自尊、自悟。一個擁有了這種力量的人,他同時也就擁有了控製這種力量的能力,這就像一個暴發戶會熱衷於炫耀財富,而成功的大企業家絕不會沉湎於恣意揮霍;一個街頭流氓會尋釁滋事,而那個黑帶柔道高手卻不可能輕易大打出手。力量與控製這種力量的能力,是在那個漫長的磨練過程中,同時逐漸獲得的另一種財富。

事實上,從根本上來說,這種心靈力量,本質上就是一種自我控製能力。一個人,倘若能夠真正地控製了自己,他也就能控製外界。絕大部分人都會有共同的人性弱點:怯弱、猶豫、敏感、衝動、懈怠、易變……麵對複雜的身外世界,他們往往難以把握自己,人們經常並不是缺乏知識與才能,而是缺乏選擇的自信,而一個擁有這種自信、自製力量,不受製於任何外界影響的人,也就自然地成為人們的心靈可以依賴的“領袖”。正如這兩句古老的格言:“一個人,征服了自己,就征服了世界”,“沒有人能打敗你,除了你自己”。

很早就聽過“一切經曆都是財富”的說法,但小時候,卻很不以為然,難道倒黴也是財富嗎?未免太做作了。看到台灣幾位大企業家將自己的兒子送到企業基層做事的報導,就以為是倡導人人自食其力的新觀念的體現,後來,這些大企業家的“自食其力”的兒子們經過幾年之後,又回到了總裁、副總裁的位置上。我才真正悟到,其目的不是讓他們“自食其力”,而是讓他們獲得力量——一個憑空繼承巨產的人和一個經過挫折磨練的人,他們的力量有天壤之別。這,也就是經曆的財富所在了。

在順境中學到信心,在逆境中學到忍耐,從瑣事中學到細致,從巨變中學到鎮定。

力量將由此而生,由此而長。

失敗沒有借口

隻有抱著不原諒自己的態度,才能實現自我超越。

美國的西點軍校在世界上名氣很大,它不僅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軍事人才,也培養出無數商界的精英。在這所學校裏有一個久遠的傳統,就是學生遇到軍官問話時,隻能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比如,軍官派你去完成一項任務,但由於種種原因,你沒有能按時完成,當軍官問你為什麼時,如果你為自己辯解,說由於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導致自己沒能按時完成任務,那就錯了,你隻能說:“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因為軍官看重的是結果,他根本不會聽你長篇大論的解釋。

這所學校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適應壓力,培養他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盡量把每件事情都做得更好。它也讓每一位學生懂得:失敗是沒有任何借口的。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借口。上班遲到了,會有“路上堵車”、“手表停了”或者“家務事太多”的借口;考試不及格,會有“出題太偏”、“監考太嚴”、“題量太大”的借口;做生意賠了本有借口,工作落後了也有借口。

隻要細心去找,借口總會有的。借口成了一麵擋箭牌,隻要某件事失敗了、辦砸了,就要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以換得他人的理解和原諒。找借口的好處是能把屬於自己的過失掩蓋住,把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推卸掉,心理上得到暫時的平衡。但長此以往則有害而無益,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借口可找,自己就會疏於努力,不再是想方設法去爭取成功,而是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尋找一個更合適的借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