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經過許多次的大錯之後才得到的。

成功來源於錯誤中不斷學習。隻要能從失敗中學得經驗,便永不會重蹈覆轍。偶然的失敗不會令你一蹶不振,這就像摔斷腿一樣,它總是會愈合的。

一夕成功是不可能的。每個奮發向上的人在成功之前都曾經曆無數次的失敗。我們需要試驗、耐心和堅持,才能吸取經驗,得到成功。不管你是學習操作機器、推銷貨品、談判交易或激勵他人,都要經過這段過程。

有人說,失敗等於是一種浪費。如果繼續讓失敗的情緒積聚在內心之中幹擾、腐蝕,那的確是一種浪費。可是,農夫利用牲畜的排泄和植物的枯枝敗葉做肥料,滋養作物。你又為何不能利用失敗作為天然肥料,來灌溉播種成功種子的土地?

享受工作的樂趣,便是瞻望未來的成功,遺忘過去的失敗。把錯誤和失敗當作是學習的方法,然後將它們逐出腦外。

接受批評不是易事。我們都怕出錯,從小師長便教導我們犯錯是不好的事,會使我們失去親朋的疼愛。我們從現在起,就要遺忘這些觀念,學著行動不受情緒左右。

受到批評,不必感到失望、不平或憤怒,而應把精力用來研製一項明確的計劃,以平息批評,重新起步。與有關人員共同研究你的計劃,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彼此抱怨,應該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有時候我們又太勇於自責了。我們會說:“這都是我的錯。”“我什麼事都做不好。”如果是我們的錯,自責倒也無妨,但明明不是我們的錯而強要自責,便有危險。喜歡自責的人內心常有“我是笨蛋,我是失敗者”的想法。這麼一來,下次你又會犯同樣的錯誤。或是誤信自己的確是笨蛋,而根本不再嚐試了。

另一方麵,倘若你不願從錯誤中學習,你便會千方百計地掩飾錯誤。隱藏的錯誤會成為你工作上的毒瘤,甚至危害到你的人際關係和公司本身。掩飾錯誤就像掩飾癌症的症狀一樣,將導致整個機構的瓦解。你如果有責任心,就應勇於認錯。

你應該對自己這麼說:

“我的能力不僅於此,下次我會表現得更好。”

“我沒考慮到其他因素,以後我就知道該注意這件事了。”

逆境中可能發生的危險隻有一個:不恰當地歸咎自己。你若開始以失敗者自居,便會真的成為失敗者。你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真的成為怎樣的人。

出了差錯時,不要慌,不要輕言放棄。應該仔細研究問題,像檢查電子線路板上的短路一樣。不要隻注意毛病,而要專心研究下一步該怎麼做。

隻要一息尚存,就有希望。不論遭遇何種不幸,隻要能繼續生存下去,就證明了自己不是失敗者。

感謝錯誤——費爾茲太太糕餅連鎖店的推廣方案

任何成功的人在達到成功之前,沒有不遭遇過失敗的。愛迪生在曆經一萬多次失敗後才發明了燈泡,而沙克也是在試用了無數介質之後,才培養出小兒麻痹疫苗的。

費爾茲和一家獨立商店,成立了費爾茲太太糕餅連鎖店,並很迅速地推行到世界各地。由於業務擴張得太快,致使公司的財務受到拖累,費爾茲發現她自己欠了一大筆債。她體察到想要擁有並且經營所有連鎖店的欲望是太大了點,所以她開始授權給加盟店負責經營,而不再親自參與。此一政策的改變,使她的公司再度獲利,並且出現成長。

你應把挫折隻當作是使你發現你思想的特質,以及你的思想和你明確目標之間關係的測試機會。如果你真能了解這句話,它就能調整你對逆境的反應,並且能使你繼續為目標努力。挫折絕對不等於失敗——除非你自己這麼認為。

愛默生說過:

“我們的力量來自我們的軟弱,直到我們被戳、被刺,甚至被傷害到疼痛的程度時,才會喚醒包藏著神秘力量的憤怒。偉大的人物總是願意被當成小人物看待,當他坐在占有優勢的椅子中時會昏昏睡去,當他被搖醒、被折磨、被擊敗時,便有機會可以學習一些東西了。此時他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發揮他的剛毅精神,他會了解事實真相,從他的無知中學習經驗,治療好他的自負精神病。最後,他會調整自己並且學到真正的技巧。”

然而,挫折並不保證你會得到完全綻開的利益花朵,它隻提供利益的種子,你必須找出這顆種子,並且以明確的目標給它養分並栽培它。否則,它不可能開花結果。

上帝正冷眼旁觀那些企圖不勞而獲的人。

你應該感謝你所犯的錯誤,因為如果你沒有和它作戰的經驗,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它。

吸收別人——經常否定他人觀念的後果嚴重性

你會不會有時候後悔:“當初要是聽他的就沒事了”!“當初要是肯多學習就好了”或者“當初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就好了”、“當初應早一點認錯就好了”。

這些“當初”通常都是來自一種原因,就是你擁有太多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意識濃厚。

不聽別人,不願學習,不覺得自己有不足,不認錯,這不都是因為太維護自己、太自滿、太過於相信自己了嗎?這是一種人性的弱點,會帶來很多的壞處。

人通常不喜歡與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一起。這樣一來,你就少了很多朋友。

人不喜歡總不接受別人建議的人,於是幹脆以後都不給你建議了。這樣一來,你就失去了很多真正的批評與指導。

人們有新信息、新觀念要分享,但會不會去找一個不願接受的人分享呢?當然願意去找樂於吸收新知的人。你經常否定他人的觀念,你就不易學到新東西。

這樣一直下去的後果,我不說你也會知道它的嚴重性。

比如說,你現在要從事一項新事業,當然有很多新知識要學習,但你以前是醫生,你自認博學,這跟新事業卻沒有多大關係。這時候,你要放棄自我,掏空自己過去的想法,重新接受一門新行業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