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定心,不為境轉(1 / 3)

第十章?定心,不為境轉

“一心向著自己夢想奔跑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的確,沒人能阻止你奔向偉大的前程。在成功者的身上,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隻要自己認準了的事,都有堅定的信念。

誰說不完美就不值得愛

“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路旁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這是季羨林多彩的人生,之所以多彩,是因為它的不完滿。所以,季老在《不完滿才是人生》中寫道:“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大千世界找不到一個完美無瑕的人,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或是不足,我們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苛求自己完美的願望永遠不會實現。追逐不會實現的願望,結果隻會是失望。

既然如此,何必要讓不能實現的虛幻心願來折磨自己,何不定下心神,接受現在這個雖不完美卻真實可愛的自己?

定心,需要堅定而準確的自我認識。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看到自己某一方麵不如他人就自卑起來。然而人人生而不同,總有些別人有的特質我們沒有,而我們有的特質別人可能缺乏。若要事事比較,就隻能是在沾沾自喜和悶悶不樂之間無盡搖擺。既然人人有長處有短處,何不就安定心性,悅納這個不完美的自己,展示我們的優點,回避我們的缺點,如此走出精彩人生?

一位得道高僧,由於年老體衰將不久於人世,他意圖從徒弟們中間找一個接班人,於是他對徒弟們說:“你們出去給我撿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誰找到了誰就是我的傳人。”到底什麼樹葉才是完美的呢?徒弟們領命而去,各自奔走。

這時候,一個弟子心想:每一片樹葉各自不同,哪有最完美的樹葉,於是他便在附近樹林裏隨便撿了一片完整無損並且很幹淨的樹葉帶了回去。到天黑時,其他徒弟都累得氣喘籲籲,也沒能找到那片“最完美的樹葉”,最終都空手而歸。

最後,高僧把衣缽傳給了那個撿回樹葉的弟子,他告訴眾人:“世界上哪有完美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的完美,如果那麼完美,哪還有喜怒哀樂、姿態萬千?接受不完美,才算真正領悟到了人間真諦啊!”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事物是找不到的,如果事事非要以完美為標準,結果隻能一無所獲,兩手空空。

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為什麼討厭自己?缺陷和不足人人都有,作為獨立的個人,正是不完美使你區別於他人,使你顯得不平庸。你就是你,你是獨一無二的,你同樣是上天創造的傑作,世界也因你的存在而多了一點色彩。

與其執著於完美的自己而不斷地忍受著求而不得的失落和打擊,不如幹脆不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而要努力愛上那個不完美的自己。隻有可以不加條件地接受真實的自己,才能獲得讓雙腳堅實站立的堅定土地,才能定下心來去發揮自己的長處,才能定下心來去彌補自己的不足。

愛不完美的自己,就是用自己特有的形象裝點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有魅力的人也並不是很好看,也根本稱不上完美,但是他們身上都有一種很引人注目的東西,那就是自信的氣息。

世界頂尖高爾夫球手博比·瓊斯是唯一一個贏得高爾夫“年度大滿貫”(包括美國公開賽、美國業餘賽、英國公開賽及英國業餘賽)的人,他被稱為是美國高爾夫史上最優秀的業餘選手。在高爾夫球員生涯的早期,博比·瓊斯總是力求每一次揮杆都完美無缺。當他做不到時,他就會打斷球杆、破口大罵,甚至憤慨地離開球場。這種脾氣使得很多球員不願意和他一起打球,而他的球技也沒有得到多少提高。

通過這些教訓,博比·瓊斯漸漸了解到這樣一個事實:一旦打壞了一杆,這一杆就算完了,但是你必須盡力去打好下一杆,而不該耿耿於懷。靜下心來,調適心態後,他才真正開始贏球。對此,他這樣解釋說:“我一直到學會調整自己的野心後才真正開始贏球。也就是對每一杆有合理的期望,力求表現良好、穩定,而不是寄希望有一連串漂亮揮杆來成就。”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正是因為不完美才有了追求和奮鬥的目標,才有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如果從一開始就含著金鑰匙出生,從一開始所有事情就已圓滿,那麼漫漫一生就隻剩對時間的消磨,而又要以什麼來豐富內心和靈魂?

做人最大的樂趣是通過奮鬥達到想要的目的,有句廣告詞頗有哲理:“人生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倘若一個人件件事情都完美,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極其可憐的。因為他無法體會有所追求的幸福感受。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生在繁雜都市更是如此,萬事都不是完全圓滿的。又何苦執迷於那不可求的圓滿呢?放棄對完美的追求,不必刻意去做任何事情,踏踏實實地盡己所能,就可以問心無愧了,就可以享受到鮮花和掌聲般的待遇!由此可見,接受不完美,是生存的智慧,是成功的技巧。

奧黛麗·赫本,這位好萊塢的著名電影明星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她的身材並不是完美的,但是,她散發出來的氣質讓人毫不懷疑她就是一個完美女人。這是因為,奧黛麗本人可以坦然麵對自己的缺點,她說:“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點,將優點發揚光大,其餘的就不必理會。”這一觀點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鑒。

不完美的一麵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定下心來,別為別人的一句質疑或自己的一點不足而影響心情,而改變心性。不如坦然地正視自己的缺點,改變能改變的,完善能完善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如此我們才不會被缺點拖累,才能使自己越來越接近完美,進而獲得安然自得的生活姿態。

定下心來,弦斷了也能把曲奏完

荷蘭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紀的老教堂,它的廢墟上留有這樣一行字:“事情既然如此,就不會另有他樣。對必然之事,且輕快地加以承受。”語句雖然簡短,但是道理卻很深刻———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裏,我們都難免會遇到不如意之事、無能為力之事,對此我們無法選擇也無可逃避。如果我們不想在怨天尤人裏鬱鬱而終,那麼就隻有定下心來,接受現狀,並以此為基礎,進而超越內心的囚籠。

沒人希望糟糕的事情發生,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當不幸降臨於我們的時候我們無法逃避,那麼,我們所能做的就隻有接受,而接受必然發生的事,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小提琴上的A弦斷了,演奏還能繼續嗎?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演奏者會停下來,換一把提琴再演奏。如果不巧找不到一把適用的小提琴,那麼這支曲子也就隻好到此為止了。不過,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歐利·布爾告訴我們“就算弦斷了,也要把曲子演奏完”,當然這也締造了他的成功。

一次,歐利·布爾在法國巴黎舉行了一場萬人矚目的音樂會。當時歐利·布爾演奏得非常投入,飽含深情,聽眾們也聽得很入神,不料突然發生了意外狀況:一首曲子還未演奏完,小提琴上的A弦卻斷了。

麵對突如其來的意外,周圍的人異常緊張,他們不知道歐利·布爾該如何“收場”。如果處理得不好,就可能影響到整場音樂會,甚至影響到歐利·布爾日後的音樂生涯。就在“知情人”焦慮和觀望的時候,歐利·布爾卻絲毫沒有在意那根斷了的A弦,他從容不迫地繼續演奏了下去。

當歐利·布爾演奏完畢後,整個音樂廳回響著熱烈的掌聲。後來,有記者采訪歐利·布爾時問及此事,歐利·布爾淡淡一笑,回答道:“要不然怎樣呢?難道我就不繼續演奏了?這就是生活,如果你的A弦斷了,就用其他三根弦把曲子演奏完。”

A弦斷了,這對任何小提琴手來說都是一件糟糕的事。試想,如果歐利·布爾沮喪並自暴自棄地說“完了,我真倒黴,這可怎麼拉下去啊”,那麼他就真的完了,不僅會影響到音樂會的效果和自己的前程,而且還會陷入抱怨和詛咒命運的怪圈,自卑自憐地度過一生,成為一個懦夫和失敗者。

當身處不幸的時候,我們常常出於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機製告訴自己這些困境隻是暫時的,於是在這種“隻是暫時的”的心態下,我們便將心拋向虛幻的未來而拒絕接受現在。然而人生中哪有什麼永恒,而是一段一段“暫時”的時光組成了我們的生活。如果因為“暫時”而拋棄現在,那麼你所拋棄的就是從困境走出、走向美好未來的希望。

定下心來,當不幸到來的時候,定心接受現在的現實,並在冷靜地分析現實的風險和機遇之後,才能一步一個腳印,穩穩走出現在的囹圄。

不管什麼時候,在什麼場合,發生了怎樣尷尬或難以解決的事,不要抗拒,不要逃避,定下心來麵對它,接受它,然後想辦法去改變它,而不是隨波逐流,任由事態肆意發展。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學院院長赫基斯所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把時間花在以一種很超然很客觀的態度去看待既定事實的話,他的憂慮就會在知識的光芒下,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