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以後,各地的軍事集團即“藩鎮”各自稱王,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麵。藩鎮本來應該被嚴格控製,但是在安史之亂的折騰中,很多藩鎮全然失控,又因與叛軍交過手而獲得了擴張的理由和力量。這對唐王朝來說,又構成了大患。其中,河南許昌的李希烈,非常明確地與另一支部隊聯合起來,準備跟唐王朝唱對台戲。當時在位的唐德宗認為李希烈帶了個壞頭,如果其他的藩鎮也跟著效仿,那麼唐王朝就會處處分裂,不像樣子了。
安史之亂帶來的真正災難,是它改變了社會結構:一個統一的王朝變成了一個個獨立王國。皇帝想來想去,覺得沒有實力去打李希烈,能夠做的隻是勸誡和安撫。這個重任交給誰呢?皇帝想到了七十四歲的顏真卿。理由非常充分:第一,你李希烈過去打安祿山立過功,但第一號功臣應該是顏真卿,他完全有資格居高臨下地教育你;第二,顏真卿的年齡那麼大,又是文化名人,你能把他怎麼樣?
皇帝這一著棋,遭到有良知的官員們的一致反對。因為第一,李希烈造反的態度很明確,用不著再去勸誡;第二,從長安到許昌路途遙遠,老人家顏真卿的身體折騰不起;第三,早就失去了高貴的朝廷,好不容易擁有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師,相當於國師了,讓他親自出馬去執行這麼一個凶多吉少的使命,危及國魂。然而,顏真卿自己認為,這是他義不容辭的職責,毅然決定前往。在去許昌的路上,不論經過哪個城市,那裏的將士都會出來勸阻他,但顏真卿沒有回頭。
李希烈在城門外擺出一個陣勢來,企圖把顏真卿鎮住。顏真卿根本不在乎這一套,反而把李希烈給鎮住了。李希烈開始還希望顏真卿能做他的軍師,為他起草自立為王的文件,用盡了流氓手段。顏真卿非常憤怒,說,我來,就是要解決你這個問題的。李希烈說,你在這裏胡言亂語,我要把你推出去燒死。李希烈下令把顏真卿推到烈火前,顏真卿麵不改色。好幾次又把他推到土坑前要活埋,顏真卿毫不屈服。於是,李希烈把他關在一個廟裏。顏真卿對身邊的人說:“這就是我的墳墓,我準備死在這裏了。”
在虎狼窩裏,顏真卿生活了近兩年。他不斷勸誡李希烈,阻止其謀反。後來,朝廷在其他地方采取行動,殺了李希烈的弟弟,李為了報複,縊死了顏真卿。朝廷為顏真卿舉行了隆重的國葬,葬禮期間德宗皇帝五天不辦公。
遇難的那一年,顏真卿已經是七十六歲高齡。他用生命捍衛了大唐文化的最後一絲尊嚴,也為中國文人在政治災難中的文化人格作出了最高表率。對於顏真卿的壯烈事跡,歐陽修在《新唐書》裏讚道:“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顏真卿的事跡告訴我們,即使在最好的時代,也潛伏著嚴重的危機;當危機爆發的時候,大家都會企盼國家的力量,但是,那時候國家力量已經自顧不暇;因此,最終賴仗的,是深明中華文明興衰之道的文化人格。
文化人格看上去隻是一支破殘的毛筆,一具老邁的身軀,卻是中國人的延續命脈。
為此,我甚至不讓你們討論,把一個顏真卿推到你們眼前。我相信中國社會今後還會遇到我們今天想象不到的磨難,因此必須把文化提升到人格層麵。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55979/54631798.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