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課 太不容易了(2 / 2)

廢除科舉,開始使用白話文。一些新式學校大量出現,國民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還有像胡適、嚴複這些新學者的湧現,民主與科學的提倡,這些都與北京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在這種思潮影響下,有很多留學生出去學習了新知識,回國報效。

餘秋雨:

好,我們還是投個票吧。大家把辛亥革命前後的文化事件按其重要性寫在紙上,然後統計一下,列出一個排名次序來。

(學生投票)

王牧笛:

秋雨老師,投票的結果出來了。排名第一的是創辦《新青年》,提倡科學、民主;

排名第二的是推廣白話文;

第三是大量興辦新學校;

第四是破讀甲骨文,商代浮出水麵;

第五是發現敦煌藏經洞;

第六是廢除科舉;

第七是派遣留學生;

第八是以胡適為代表的新派學者的出現;

第九是魯迅、郭沫若、周作人、冰心、徐誌摩等作家的出現;

第十是引進油畫、話劇和外國音樂。

餘秋雨:

感謝你們羅列得那麼齊全,可見你們對中國文化的這個重要轉型期很關心。不像有些學者,眼睛裏隻有古文和外文。

讓我們對當時的文化學者表示深深的敬意,而不要站在今天的立場去嘲謔他們。應該明白,他們雖然有不少局限,但在整體上比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高尚得多、勇敢得多、深厚得多。他們在國恥的焦躁中沒有選擇躲避,而是立足文化從事改革。他們幾乎沒有獲得當時**的支援,反而常常受到政客的迫害。在軍閥混戰、兵荒馬亂的局勢中,他們很少有機會進行創建,他們享受不到歐洲啟蒙主義時期那些思想家的榮耀,幾乎一直處於顛沛流離之中,但他們居然作出了那麼多重要的事情。有的事情,是在他們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的,例如甲骨文和敦煌藏經洞的發現,他們也都一一到位,立即從事研究,並獲得可觀成果。

他們實在太不容易了,這些我們祖父、曾祖父一輩的學者。

在你們所排列的這些成果中,有兩點不太起眼,卻有特殊意義,我需要說一說。一個就是推廣白話文,這是中華文化在自身形式上的一種新生。雖然以前也有白話文,卻不是主體語文,而文言文又連帶著那麼豐厚的曆史傳統,一旦要被替代會遇到極大的文化阻力和技術問題。但是,無法想象的奇跡發生了,白話文的推廣居然取得了成功。從語法的創建、範文的寫作、教育的接納、傳播的普及,全靠一些文人一一做成。這麼一件大事,做成的時間並不太長,實在讓人驚歎。

普及白話文並不是廢止文言文。一切傳統的文化經典仍然很好地保留著,但中國文化必須建立能夠表述現代科技、國際時訊、民間心態的文本,那就不能不推廣白話文了。總的說來,這件事做得很漂亮。被你們排列在第九的那些作家,他們最重要的貢獻也在於早早地建立了白話文的審美自信,這比他們傳達的思想更有效。

另一個不太起眼的文化亮點,是中國現代學者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破讀了剛剛發現的甲骨文。這件事我在今年開課之初曾仔細講過,現在課程臨近結束又不能不提到,實在是一種天意。因此,還想再說幾句。破讀甲骨文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文化奇跡,證明中國文化人不僅有麵向現代的勇氣,還有麵向遠古的能力。連孔子、司馬遷都沒有見過的甲骨文,突然出現在兵荒馬亂的現代,這是對一個民族數千年文化貫通性的一大考驗。能不能破讀,便是這種文化有沒有中斷的試金石。考驗通過了,文化的魂魄和曆史的韌性一起回來了,中國人終於比過去任何時候更清楚地知道:我們是誰。

因此,我多次說過,中國在二十世紀前期所做成的兩件文化大事——推廣白話文、破讀甲骨文,證明中國文化並沒有失去生命,甚至也沒有失去高貴。

中國文化毛病很多,到了現代更多。我們惋歎過明、清兩代在文化專製主義的高壓下隻出了曹雪芹和王陽明這樣寥寥幾個頂級文化創造者,但到了近代、現代、當代,連出現曹雪芹這樣的小說家、王陽明這樣的哲學家的希望都沒有了。在這樣一片令人沮喪的格局中,即使僅僅推廣了白話文、破讀了甲骨文,沮喪之氣也會消釋大半。更何況,你們投票選出的項目遠不止這兩項。

至於中國文化的優點和缺點,我已在鳳凰衛視《秋雨時分》欄目中整整講了一年。每天都有,因此很長,我們就不再重複討論了。很想把那個欄目整理出來,印一本書,書名已經想好,叫《古洞一年談》。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55979/54631790.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