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佛教傳入大理的通道(一)(1 / 1)

佛教傳入大理地區的年代和通道,曆來眾說紛紜。最近的調查與研究發現佛教是最早由南路經雲南大理傳入中國,而並非是以往公認的由西域而東的北路,這條南路就是滇緬古道,西漢張騫稱之為“蜀身毒道”。白族先民聚居的古永昌郡(今雲南大理、保山等地)正處滇緬古道要衝,是我國佛教傳入的最早地區。據考古發現,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已有佛教。1990年11月,雲南大理製藥廠在施工中發現一座東漢熹平年間的磚石墓,出土文物中有與佛教有關的狀為歐羅巴人種的7尊吹簫陶胡俑和兩朵含苞欲放狀的陶蓮花。佛教研究專家認為,印度胡俑在中國大理漢墓葬中出現,與宗教靈魂觀念有關,蓮花是佛教象征物,象征死後靈魂早升天界。把兩者聯係起來考慮,這7件印度胡俑為佛教僧人無疑。此7件陶俑可名為“吹簫胡僧”,這些形象在墓葬中大量出現,表明當時僧人以奏樂形式“超度亡靈”。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漢武帝之前雲南與印度、緬甸的交通就已開通,漢晉時期雲南有緬甸、印度僑民。《華陽國誌·南中誌》載:“永昌郡……有閩濮、鳩僚、傈越、裸濮、身毒之民。”傈越、身毒之民就是緬甸、印度人。與佛教有關的出土文物應當是這些印度人傳入佛教的遺物。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徒早期禮拜的釋迦牟尼象征物堵坡塔,大理地區也曾建造過,雖早已傾頹,但在其廢墟殘磚上卻保存了這種塔的圖案。在南詔、大理國石窟中,也有這種塔的單獨雕像。大理三塔出土的77件塔模中,堵坡塔模竟占總數的1br2強。這種早期塔模在大理出土,說明大理地區的邊疆少數民族信仰佛教在南詔之前就有了比較悠久的曆史。但從唐初以前的文獻多記夷人尚鬼,而沒有佛教信仰記載的情況來看,南詔以前白族的宗教信仰仍以巫鬼教為主,佛教尚未取得主導地位。

因此,印度佛教最早是由周秦時期的“蜀身毒道”首先傳入大理,再由大理傳入四川和中原內地。漢代後,佛教大規模傳到大理,再傳入內地興盛起來。

天竺道,由古印度經緬甸而入雲南。早期傳入的是大乘密教,晚期傳入的是南傳上座部佛教。這條通道時代最早,時期最長,對雲南大理佛教影響最大。

在誰也說不清的遠古洪荒,就有一條溝通中國、印度兩大文明古國的古道,兩邊古先民沿著這條古道穿越緬甸而彼此往來。印度古稱“天竺”、“身毒”,史書就把這條道稱作“天竺道”、“身毒道”。這是一條兩邊古先民商人謀求生存、財富和友誼的古道。

1.先秦通道

據《尚書》、《路史》及全履祥《通鑒前編》等記載,早在唐帝堯時代,印度、緬甸和雲南經天竺道相互來往,這是間接提到這條古道最早的記載。《漢塚周書·王會解》、《華陽國誌》、《蠻書》記載的商品貨物至少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就通過印度、緬甸、雲南的天竺道最後獻給商王朝的。中國的蠶絲,最早也是從天竺道輸往南亞次大陸,中國的絲,在印度上古典籍諸如《羅摩衍那》、《摩奴法典》、《摩訶婆羅多》和《政事論》中都留下了許多記載。著於公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時代《政事論》就明言:“絲(恬奢耶)及絲衣,產於支那國。”這條天竺道比西北的絲綢之路,至少要早一千年。

“支那”印度梵文,以後各國通用,成為中國的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