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怎樣注意自己語言的禮貌呢?
第一是有禮節。寒暄就是語言的禮節。有五個最常見的禮節語言的慣用形式,它表達了人們交際中的問候、致謝、致歉、告別、回敬這五種禮貌。問候是“您好”,告別是“再見”,致謝是“謝謝”,致歉是“對不起”。回敬是對致謝、致歉的回答,如“沒關係”、“不要緊”、“不礙事”等。
第二是有分寸。這是語言得體、有禮貌的首要問題。要做到語言有分寸,必須配合語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識方麵知己知彼,要明確交際的目的,要選擇好交際的體式,同時,要注意如何用言辭行動恰當地去表現。當然,分寸也包括具體言辭的分寸。
第三是有學識。在高度文明的社會裏,必然十分重視知識,十分尊重人才。富有學識的人將會受到社會和他人的敬重,而無知無識、不學無術的粗淺的人將會受到社會和他人的鄙視。
第四是有教養。說話有分寸、講禮節,內容富於學識,詞語雅致,是言語有教養的表現。尊重和諒解別人,是有教養的重要表現。尊重別人符合道德和法規的私生活、衣著、擺設、愛好,在別人的確有了缺點時委婉而善意地指出。還要在別人不講禮貌時,本著諒解的態度,視情況理智的處理。
禮貌的言談是對他人尊重的情感的外露,是談話雙方心心相印的導線。人們對禮貌的感知總是十分敏銳。比如優秀的售票員,每次出車總是“請”字當先,“謝”字結尾。“請哪位同誌讓個座,照顧一下這位抱嬰兒的女同誌。”有人讓座後,他便立即向讓座者說“謝謝”。
禮貌一直都是我在觀察的,一個人隻要從他的言行舉止、他的初次見麵都會看出他的教養,修養、這樣談起話會比較舒服。其實還有一些平時談吐的基本禮貌用語,如果也能在恰當的時候、恰當的地點用上的話,效果應該相當不錯!
表示恭敬、尊敬的敬語,這一表達方式的最大特點是,當與賓客交流時,常常用“您好”開頭,“請”字中間,“謝謝”或“再見”收尾,“對不起”常常掛在嘴邊。日常工作中,“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久仰”、“久違”、“包涵”、“打擾”、“借光”、“拜托”、“高見”等都經常會用到。其“請”字包含了對賓客的敬重與尊敬,體現了對他人的誠意。如“請走好”、“請出示車月票”、“請稍等”等。
謙語是向人們表示一種自謙和自恭的詞語。以敬人為先導,以退讓為前提,體現著一種自律的精神。在交談中常用“愚”、“愚見”、“請問我能為您做點什麼”等;日常生活中慣常用法有“寒舍”、“太客氣了”、“過獎了”、“為您效勞”、“多指教”、“沒關係”、“不必”、“請原諒”、“慚愧”、“不好意思”等。
中國是禮儀之邦,泱泱大國怎麼能缺少禮儀呢,雖然現在人越來越忙碌,但是忙碌的同時希望不要丟了這些起碼的禮貌,相比較而言,一個粗魯的人,一個彬彬有禮的人,無論是誰都願意跟有禮貌的那個人交朋友。
點評:
敬人者,人恒敬之。彬彬有禮應該是為人的一種基本修養。在和他人交談的時候,有禮貌的人都會給人一種好感,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我們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要注意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具有禮貌的紳士風範。
3. 如何與素昧平生者“一見如故”
我們與那些素昧平生者交流時,要盡量避免傲慢與偏見,尤其在最初見麵的幾分鍾裏,要心平氣和、全神貫注、不失禮節地傾聽。隻有這樣,才能做到推心置腹地交談,達到一見如故的目的。
不少人對素昧平生者有一種抵觸心理,不是膽怯就是不屑。有些人,一見到素昧平生者就感到渾身不自在,不好意思交談,有人覺得無從談起。還有些人,他們往往隻看到別人的表麵,就輕率地按自己的主觀想象對別人下結論,從而得出“我不喜歡這個人”。事實上,別人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威嚴或者糟糕,我們在多數時候對素昧平生者的第一印象都是不正確的。所以在與素昧平生者初步交往時,你要有寬容互補的心理去接受他,對他產生興趣,並發現他的興趣、思想和愛好。同時要修正自己的觀點,隻有這樣,你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
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曆來被視為人生一大快事。當今世界,人際交往極其頻繁。參觀訪問、調查考察、觀光旅遊、應酬赴宴、交涉洽商……善於跟素昧平生者打交道,掌握“一見如故”的訣竅,不僅是一件快事,而且對工作和學習大有裨益。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一見如故”呢?
首先,在和素昧平生者開始交往時,要表現出對別人的興趣,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讓對方感到你對他的關注,使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從而增強了對你的信任感,便於交流;二、對別人感興趣,能夠比較全麵地了解對方的情況,使你在和對方交流的時候能夠迅速抓住話題,引起對方的興趣。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每個人都希望被看重。如果對方感覺到你對他的事情表示關注,那他就會認為他在你心中已經有了位置。被別人關注的感覺真的很好,如果第一次和別人交往就被關注,那就更極大的滿足了自己的自尊心。無疑他對你的好感就會更加強烈。既然對別人表示關注如此重要,那麼你和素昧平生者打交道的時候,給予別人關注,讓別人感覺到你對他的興趣也會對你的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