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國烹飪和中國名菜概述(1 / 3)

就魯、川、粵、蘇四大菜係而論,魯菜的範圍除山東外,還有華北平原、京津地區、東北三省以及晉陝都是山東菜的口味和食俗的地域,成為北方菜的主幹。川菜則是以天府之國為中心擴展至長江中上遊、兩湖、雲貴一帶的廣大地區。粵菜主要是珠江流域,閩貴也都受影響。蘇菜又叫淮揚菜,為淮河、長江下遊的廣大地區,以及滬、杭、寧等城市亦屬這一範圍。

菜係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很遠的時期,因為菜肴的特色,是以物產這一自然條件為基礎的。晉代張華的《博物誌·五方人民》中說得明白:“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膻也。”“有山者采,有水者魚”。也就是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是形成菜係的主要條件,正是“今天下四海九州,特山川所隔有聲音之殊;土地所生有飲食之異”(《齊乘》)。

以物產為依據,形成了口味的差異是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國風俗誌》稱:“食物之習性,各地有殊,南喜肥鮮,北嗜生嚼(蔥、蒜),各得其適,亦不可強同也。”這種飲食嗜好,成為人們難移的習性。“飲食一道如方言,各處不同。隻要對口味,口味不對,又如人之性情不和者,不同一日居也”(《履園叢話》)。隻有到了近百年來,交通之發達,經濟之發展,科學之文明,才將地域之間的距離縮短,物產不再是一隅之產,使物產已不成為其菜係之唯一依據,但這種千百年沿襲而成的食俗還是不易改變的。

除上述因素外,烹調方法的差別,也是形成菜係不可忽視的重要條件之一。清代飲食鑒賞家、評論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曾寫了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烹調方法,做豬肚:“滾油爆炒,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南人白水加酒煨兩炷香,以極爛為度。”可見在袁枚之前,早以形成以烹飪術為別的菜係的不同特色。錢泳在《履園叢話·治庖》中說得更具體:“同一菜也,而口味各不同。如北方人嗜濃厚,南方人嗜清淡;北方人以肴饌豐,食點多為美,南方人以肴饌法,果品鮮為美。各有妙處,頗能自得精華。”

到了清末四大菜係的不同特色則更加鮮明。《清稗類鈔》記述清末之飲食狀況,稱:“各處食性之不同,由於習尚也。則北人嗜蔥蒜,滇黔湘蜀嗜辛辣品,粵人嗜淡食,蘇人嗜糖。”又更加具體分析了各地的菜係特色:“蘇州人之飲食——尤喜多脂肪,烹調方法皆五味調和,惟多用糖,又席加五香。”“閩粵人之飲食——食品多海味,餐食必佐以湯,粵人又好啖生物,不求上進火候之深也。”“湘鄂人之飲食——喜辛辣品,雖食前方丈,珍錯滿前,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北人食蔥蒜,亦以北產為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盡管引證之處,不足說明菜係的全貌,但從中可以看出全國四大菜係之特色。

就魯、川、粵、蘇四大菜係而論,魯菜的範圍除山東外,還有華北平原、京津地區、東北三省以及晉陝都是山東菜的口味和食俗的地域,成為北方菜的主幹。川菜則是以天府之國為中心擴展至長江中上遊、兩湖、雲貴一帶的廣大地區。粵菜主要是珠江流域,閩貴也都受影響。蘇菜又叫淮揚菜,為淮河、長江下遊的廣大地區,以及滬、杭、寧等城市亦屬這一範圍。

菜係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很遠的時期,因為菜肴的特色,是以物產這一自然條件為基礎的。晉代張華的《博物誌·五方人民》中說得明白:“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膻也。”“有山者采,有水者魚”。也就是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是形成菜係的主要條件,正是“今天下四海九州,特山川所隔有聲音之殊;土地所生有飲食之異”(《齊乘》)。

以物產為依據,形成了口味的差異是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國風俗誌》稱:“食物之習性,各地有殊,南喜肥鮮,北嗜生嚼(蔥、蒜),各得其適,亦不可強同也。”這種飲食嗜好,成為人們難移的習性。“飲食一道如方言,各處不同。隻要對口味,口味不對,又如人之性情不和者,不同一日居也”(《履園叢話》)。隻有到了近百年來,交通之發達,經濟之發展,科學之文明,才將地域之間的距離縮短,物產不再是一隅之產,使物產已不成為其菜係之唯一依據,但這種千百年沿襲而成的食俗還是不易改變的。

除上述因素外,烹調方法的差別,也是形成菜係不可忽視的重要條件之一。清代飲食鑒賞家、評論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曾寫了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烹調方法,做豬肚:“滾油爆炒,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南人白水加酒煨兩炷香,以極爛為度。”可見在袁枚之前,早以形成以烹飪術為別的菜係的不同特色。錢泳在《履園叢話·治庖》中說得更具體:“同一菜也,而口味各不同。如北方人嗜濃厚,南方人嗜清淡;北方人以肴饌豐,食點多為美,南方人以肴饌法,果品鮮為美。各有妙處,頗能自得精華。”

到了清末四大菜係的不同特色則更加鮮明。《清稗類鈔》記述清末之飲食狀況,稱:“各處食性之不同,由於習尚也。則北人嗜蔥蒜,滇黔湘蜀嗜辛辣品,粵人嗜淡食,蘇人嗜糖。”又更加具體分析了各地的菜係特色:“蘇州人之飲食——尤喜多脂肪,烹調方法皆五味調和,惟多用糖,又席加五香。”“閩粵人之飲食——食品多海味,餐食必佐以湯,粵人又好啖生物,不求上進火候之深也。”“湘鄂人之飲食——喜辛辣品,雖食前方丈,珍錯滿前,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北人食蔥蒜,亦以北產為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盡管引證之處,不足說明菜係的全貌,但從中可以看出全國四大菜係之特色。

幾千年來形成的地方風味,在以四大地方菜係(蘇、粵、川、魯)為代表的地方菜係基礎上不斷發揚光大。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四大菜係的影響下,增加了湘、浙、皖、閩四大菜係,形成八大菜係;其後又增加了北京菜、上海菜,形成十大菜係。另還有一些地方菜,如具有地方風味和民族特色的貴州菜(黔菜),有鮮、辣、酸、香、野風格特色;源自寺院菜的素菜,由原來的戒律轉向講究菜的色、香、味、形,菜的名稱也多借用葷菜菜名,仿製成葷菜菜形,如鳳凰孔雀冷盤、素魚翅、糖醋魚、炒毛蟹、素鴨等;隨著伊斯蘭教進入中國而盛行起來的清真菜係,所用肉類原料以牛羊雞鴨為主,擅長溜、炒、爆、涮,習慣於用植物油、鹽、醋、糖調味,其特色是清鮮脆嫩、酥爛濃香;還有食療菜係,又稱藥膳,是指以各種中藥與雞鴨魚肉等配伍烹製而成的菜點或湯羹,其中以燉品為多。雖然形成曆史不很悠久,卻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矚目。